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国共党争
1)  The dispute between The KMT and CPC
国共党争
2)  CPC and KMT
国共两党
1.
The Comparison of Rule Legality between CPC and KMT(1927-1949)——in a Viewpoint of the Ruling Party s Ethics;
国共两党(1927年—1949年)执政合法性的比较——从政党伦理的视角考察
2.
The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CPC and KMT Land Policy in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土地政策上的合作与互动
3)  KMT and CPC
国共两党
1.
Comparison between KMT and CPC in Reconstruction of Leagalty of Authority in the Conuntryside;
国共两党乡村政权合法化建设之比较
4)  country struggles totally
国共斗争
5)  KMT-CCP rivalry
国共争夺
6)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CPC
中国共产党党章
1.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Demand for Maintaining the Advanced Feature of the Party Members Set by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CPC;
中国共产党党章关于党员先进性要求的历史发展
补充资料: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

    中国唐代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牛党的首领是牛僧孺、李宗闵,李党的首领是李德裕,故史称牛李党争(一说牛李专指牛僧孺、李宗闵,而李德裕无党)。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牛僧孺、皇甫湜 、李宗闵三人对策时痛诋时政,宰相李吉甫(德裕之父)大为不满。因此宪宗将考官和审查考卷的翰林学士免职贬官,牛僧孺等三人也不予重用。事后颇有人上疏为牛僧孺等鸣不平。宪宗又于同年出李吉甫为淮南节度使,初步形成两派对立的形势。元和年间两派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对待藩镇割据。宰相李吉甫、武元衡、裴度等主张武力平叛;另一派宰相李绛、韦贯之、李逢吉主张安抚妥协。由于宪宗和当权宦官支持前者,因此,主战派得势,反对派则利用舆论与之抗衡。李吉甫死后,主战派的中心人物是裴度,反对派的中心人物是李逢吉。
   长庆元年(821),进士科考试中, 前宰相段文昌向穆宗奏称贡举不公,翰林学士李德裕、元稹、李绅也都说段文昌所揭发是实情。李宗闵等人都因此被贬官。从此“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双方各从派系私利出发,互相排斥。
   此后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除去大和九年(835)甘露之变前夕,牛李两党都被当时掌权的李训、郑注排斥朝外,大体上是两党交替进退,一党在朝,便排斥对方为外任。
   开成五年(840),文宗死, 牛党和他们依靠的宦官所支持的继承人未能继位,另一派宦官拥立唐武宗即位,牛党失势。李德裕自淮南节度使入为宰相,开始了李党独掌朝政的时期。李德裕虽在会昌年间讨平泽潞叛乱、破回鹘、废佛教等几个方面作出成绩,但他独断专行、排斥异己的作风不但为反对派所憎恨 ,也为宦官所不满。会昌六年(846)宣宗即位。宣宗早就厌恶李德裕,即位之后即贬之外任,李党纷纷被斥。牛党相继入相,牛僧孺、李宗闵也被召还朝(李宗闵不及还朝即死)。李德裕被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死于贬所。牛李两党之争终于以牛党获胜结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