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唐代扬州
1)  YangZhou in the Tang Dynasty
唐代扬州
2)  Yangzhou in modern times
近代扬州
3)  Xizhou in the Tang Dynasty
唐代西州
4)  Sui-Tang Yangzhou Cheng yizhi
隋唐扬州城遗址
5)  Records of Yangzhou Scholars in Qing Dynasty
《清代扬州学记》
1.
Mr. Zhang Shun-hui and "Records of Yangzhou Scholars in Qing Dynasty";
张舜徽先生与《清代扬州学记》
6)  Yangzhou popular literature in Qing Dynasty
清代扬州俗文学
1.
With the vision for the temporary demand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 and the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to reconstruct the course of the Yangzhou popular literature, this dissertation, a case study of Yangzhou popular literature in Qing Dynasty, has analy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al aspects, the rise and fall and the unique cult.
以清代扬州俗文学作为个案,对它的盛衰成因与文化特点试从地域文化个性视角进行分析,既是继承扬州俗文学传统的现实需要,也是复兴扬州俗文学事业的理论准备;还是在城市规模日益扩展的今天,为适应提高市民素质迫切要求所作的有益探索。
补充资料:隋唐扬州城遗址
      唐代南方的重要城址。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原名吴州,隋开皇九年(590)改为扬州。7世纪时,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建成,扬州居水陆要冲,成为当时物资转运的中心之一。唐代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中心南移,扬州的地位日趋重要,曾为大都督府和淮南节度使、淮南道采访使、盐铁转运使治所,并是当时中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
  
  抗日战争前,刘师培、罗振玉等人,曾收集和考证扬州出土的唐人墓志,见于《广陵冢墓遗文》和《国粹学报》中。抗日战争中,日本人安藤更生在扬州采集到古代的瓦和陶瓷标本,绘制了"扬州城附近要图",并写有《唐宋扬州城的研究》一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扬州唐城作了全面调查,并对"子城"、五台山唐墓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等进行了试掘和发掘。
  
  唐扬州城包括子城和罗城两部分,总面积大约20平方公里。
  
  子城  亦称衙城,即官府衙门集中之地。建筑在蜀岗之上,可以控制罗城。子城是在吴邗城、楚广陵城、汉吴王濞城和东晋、刘宋的广陵城基础上兴修的。迄今尚有土垣城墙可寻,北到江家山坎,转向尹家桥头,再向南接北城垣而向西伸延,其南界为铁佛寺到观音山一线。据测城周约7000余米,从残垣可知城高约10米,四周环以深壕。城墙为夯土版筑,门阙及其附近为砖砌。已发掘的城北中段,出土有隶书阴文"北门壁"、"北门"和"城门壁"字砖,字体同南京附近出土的东晋时代王氏、谢氏墓志上的字体较接近。砖长39厘米,宽19厘米,厚7.5厘米。这一城垣很可能是东晋时所筑的广陵城遗迹,至唐时仍延续使用。
  
  罗城  建筑在蜀岗之下的平原上,大部分埋在现代扬州城之下。城垣范围大致北起蜀岗以下,东近高桥、五台山,西在观音山、双桥向南,南抵渡江桥或通扬桥尚难确定。近年来配合工程建设,发现了许多重要遗迹、遗物,其中包括金属熔铸、制骨、骨雕、贝雕和蚌雕等手工业作坊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唐代手工业的生产和分工,提供了实物材料。发现了唐代木船、古河道和桥梁,以及大量的各种釉色瓷器和生活用具,反映出扬州唐代的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兴盛。 还发现开成元年(836)大唐扬州惠照寺新修佛殿志、咸通十四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和各种石雕佛像、菩萨像、动物像等,对研究唐代佛教在扬州的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罗城东郊的禅智寺遗址和五台山一带是唐人墓葬区,在林庄的唐墓中出土精美的彩绘陶俑,以及很多墓志,可能是唐代扬州一些达官贵人丛葬之地。
  
  

参考书目
   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集刊》第三集(扬州考古专辑),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