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柔性德育
1)  resilient moral education
柔性德育
1.
The resilient moral education,close to life,will awaken the public awareness,respect awareness,gratitude awareness and obligation awareness of the subject of the moral education,therefore,it has the inseparable "bl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ncern for life.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生命关怀展开,而柔性德育贴近生活,唤醒德育主体的公共意识、尊重意识、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与生命关怀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2)  the flexible management of moral education
德育柔性化管理
3)  flexible education
柔性教育
1.
On the enlightenments of American university s flexible educa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y quality education;
论美国柔性教育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
2.
This paper,from the existing educational pattern of higher education,presents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s based on the flexible education concept,and elaborates on the basic ideas and frame structure of the flexible curriculum systems.
本文从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提出了基于柔性教育理念的柔性课程体系,并阐述了柔性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以及构建新课程体系的保证措施。
3.
It must conform to the wave of global flexible education reform,with the focus on the new people-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s.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目的和培养质量,传统大学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大众化教育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顺应全球柔性教育改革的浪潮,以人为本地构建新型大学课程体系,在大专业小方向的前提下,以模块课程的多元化满足人才培养的多向性,把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结合起来,采用平台+模块的阶梯课程体系,基础能力与从业能力兼具培养,塑造现代社会需要的柔性人才。
4)  visible moral education
显性德育
5)  poetic moral education
诗性德育
1.
Comparing Morality to Jade ——A special subject of poetic moral education;
以玉比德——诗性德育的一个专题
2.
In this article,almost all the small bits of brilliant Chinese bamboo culture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poetic moral education is raised as a special subject.
因此,中国竹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的诗性德育的价值。
6)  hidden moral education
隐性德育
1.
Compared with the explicit moral eduction,the features of hidden moral education are the following:invisible implementation modes and definite education purposes;potential contents and ample carriers;long-term and immeasurable impact.
隐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存在于学校课程、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等三个领域。
补充资料:德育心理学
      研究学生品德的心理成分,揭示其形成过程和规律及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的教育心理学分支。
  
  中国先秦时期以来的许多思想家都曾对德育心理问题有所阐述。但直到19世纪末叶,西方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才开始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科学实验,从而揭开了德育心理研究的帷幕。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H.哈茨霍恩和M.A.梅伊分别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为现今德育心理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从50年代末以后,西方德育心理研究又重新活跃起来,并且逐渐形成了三派理论,即以皮亚杰和L.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以A.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和以E.埃里克森为代表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苏联心理学界一直把道德品质作为个性结构的一个部分。德育心理学研究在苏联直到40年代以后才有了真正的发展。近些年来,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对德育心理研究的兴趣更为强烈,他们的注意中心已转到与个性的道德品质直接有关的心理学问题上来。在苏联,指导德育心理研究的理论也已形成,以Α.Н.列昂节夫为代表的活动-个性理论和以Л.И.包若维奇为代表的活动-动机理论具代表性。
  
  德育心理学的具体任务是:研究并揭示社会规范和教育要求如何成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向的过程;影响这种转化过程的内外因素;促进这一转化的方式和条件。德育心理学还要研究揭示品德发展各个阶段中的新质,并据以划分品德发展的年龄阶段。并依据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每一年龄阶段中品德培养的目标。揭示符合心理学规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措施。对少数品德不良学生的行为进行心理分析,提供矫正和预防的措施,也是德育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德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所要研究的道德品质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放在设定的控制条件下进行实证研究,从中找出内在的必然规律;另一类是通过个案调查、教师的经验总结、班务会和团队活动、学生档案等等多种途径去取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概括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两类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同时还应根据研究的主题,灵活运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