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低压异常带
1)  low-pressure zone
低压异常带
1.
The special stratification structure leads to the existing of a low-pressure zone on the s.
三角洲特有的地层结构造成软弱层上覆的物质压力分布不均,普遍存在一个沿三角洲斜坡下部分布的低压异常带,三角洲堆积过程中,软弱层在低压异常带中的变形已经存在,形成前三角洲上部的凸出地形。
2)  subnormal pressure
异常低压
1.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normal pressure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Linnan Subsag, Huimin Sag;
惠民凹陷临南洼陷异常低压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2.
Investigation on genetic mechanism of subnormal pressure in Erlian Basin;
二连盆地异常低压成因机理探讨
3)  abnormally low pressure
异常低压
1.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process of Upper Paleozoic abnormally low pressure zones in 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异常低压分布特征及形成过程
4)  abnormal low pressure
异常低压
1.
There is not only abnormal high pressure but also abnormal low pressure.
双城地区受构造条件、沉降速率、断裂活动和剥蚀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层位具有不同的压力特征,受断层的阻隔作用同一层位压力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异常地层压力在研究区内普遍存在,既有异常高压同时又存在异常低压,由于欠压实作用青山口组具有异常高压,形成欠压实封闭,促使油气向下伏地层泉头组运移聚集,由于地层剥蚀卸载后的弹性回返(反弹)和轻烃的扩散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在扶扬油层内普遍存在异常低压,且压力分布是不均衡的,低压区是油气聚集有利部位。
2.
The new recognition was formed about abnormal low pressure genetic mechanism for old formation below Lower Palaeozoic in Zhanhua sag and the formation of Tertiary system in Huimin sag.
相比于前人的研究,增加了盐岩上拱、盐类渗透两类新的超压成因机制,否定了水热增温和构造抬升的成因机制;对沾化凹陷下古生界以下老地层和惠民凹陷第三系地层中的异常低压成因机制也进行了重新认识。
5)  low-pressure anomaly
低压异常
6)  abnormal low velocity zone
异常低速带
1.
According to the new CT data, in the paper we show some great abnormal low velocity zones occurring in the lithosphere and upper asthenosphere in the South China and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which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Cenozoic evolutionary history.
其中,岩石圈底面及内部的巨型NW向异常低速带表明中生代末至新生代早期的神狐运动不仅在华南与南海北部陆缘产生NE向张裂构造体系并催生出内陆-陆架-陆坡沉积盆地,还导致南海海盆的早期扩张。
补充资料:地温异常带

地温异常带

每当数九寒冬和酷热的盛夏来临之际,爱幻想的人们总渴望能有一个冬暖夏凉的地方。虽然春夏秋冬的变换是一种规律,但世界如此之大,无奇不有,在这个地球上竟有一部分幸运的人居住在冬暖夏凉的“地方”,这就是辽宁省东部山区桓仁县境内被人们称为“地温异常带”的地方。这条“地温异常带”一头开始于浑江左岸满族镇政府驻地南1.5千米处的船营沟里,另一端结束于浑江右岸宽甸县境内的牛蹄山麓。整个“地温异常带”长约15千米,面积约10.6万平方米。

夏天到来时,“地温异常带”的地下温度开始逐渐下降。在气温高达30℃的盛夏,这里地下一米深处,温度竟为零下12℃,达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

入秋后,这里的气温开始逐渐上升。在隆冬降临、朔风凛冽的时候,“地温异常带”却是热气腾腾。人们在任家山后的山冈可以看到,虽然大地已经封冻,但是种在这里的角瓜却依然是蔓叶壮肥,周围的小草也还是绿色的。任家在这个地方平整了一块地,在上面盖上塑料棚,在棚里种上大葱、大蒜,蒜苗已割了两茬,大葱长得翠绿。经过测定,发现在这个棚里的气温可保持17℃,地温保持15℃。在这小冈上整个冬春始终存不住雪。

还有一个具有这种特性的地方,是在河南林县石板岩乡西北部的太行山半腰一个海拔1500米叫“冰冰背”的地方。在这里,阳春三月开始结冰,冰期长达5个月;寒冬腊月,却又热浪滚滚,从乱石下溢出的泉水温暖宜人,小溪两岸奇花异草,鲜艳嫩绿。

人们知道,自然界的气温变化取决于太阳的光热,随着地球的公转,当它和太阳距离缩短时,太阳辐射给地球的热能就会增加,使地球变热、变暖。反过来,地球就变凉、变冷。这样就形成了春夏秋冬。而这些奇异的土地却打破了这一自然规律,出现了神奇的现象,这引起了很多科研人员的注意。他们中有些人认为,这里的地下有寒热两条储气带同时释放气流,遇寒则出热气,遇热则出冷气。他们还认为,在这种冷热异常的地带,它的地下可能有庞大的储气结构和特殊的保温层,在这特殊的地质构造之中产生的大气对流导致了这奇异的现象。还有人认为,这个地下庞大的储气带的上面带有一特殊的阀门,冬春自动开闭,从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但这些分析只是推论而已,这地温异常带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里的地质结构有什么与众不同?还需要科学工作者经过进一步考证。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