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群体乌托邦
1)  collective utopia
群体乌托邦
2)  Body Utopia
肉体乌托邦
1.
Poems on the " lower part of the body" advocates the presence of the body as a force to resist a-gainst the current poetic order, but it has imprisoned itself in the " Body Utopia".
“下半身”诗歌主张以“肉体的在场”作为一种反抗力量冲击现存诗歌秩序,但却自相矛盾陷入“肉体乌托邦”的牢笼中。
3)  Utopian Realm of Subject
主体乌托邦
1.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problem of subject, and inquires into the tendency of a spirit embodied in Wordsworthian poetcs, in which Wordsworth unremittingly pursues human beings\' pure perfect spiritual realm that is named as "the Utopian Realm of Subject", in order to enable men to poetically dwell on the earth.
本文以主体问题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华兹华斯诗学中蕴涵的一种为人类的诗意栖居寻找理想王国的精神倾向,并把这种理想王国称为主体乌托邦。
4)  Concrete Utopia
具体的乌托邦
1.
Marx,Upright Way,Concrete Utopia;
马克思,直路,具体的乌托邦
5)  Utopia [英][ju:'təʊpiə]  [美][ju'topɪə]
乌托邦
1.
The Utopia thought in collage city;
拼贴城市中的乌托邦思想
2.
From Utopia to Eden——Evolution of Chinese Compact Residential Form;
从乌托邦到伊甸园——我国城市集合住宅形态的演变
3.
The Education of Desire Commune Design,Utopia and Third World Modernism;
欲望的教育 公社设计、乌托邦与第三世界现代主义
6)  Utopian [英][ju:'təupiən]  [美][ju'topɪən]
乌托邦
1.
Significance of Utopian Narration;
乌托邦叙事的意义——格非《人面桃花》阅读笔记
2.
On Mao Tse-tung s thought of Utilizing Capitalism——Also Commenting on Mao Tse-tung and Maxism and Utopianism;
论毛泽东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兼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
3.
He points out that both reformist and radical environmentalism are Utopian, they can t realize a social with a beautiful ecologic.
大卫·佩珀是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地理系教授,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社会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佩珀首先对现代环境主义的根源——“科学”的客观性及其变革手段——“环境教育”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在此基础上,佩珀展开了对现代环境主义的批判,指出无论是改良的环境主义还是激进的环境主义都是乌托邦,根本无法实现生态优美的社会。
补充资料:内群体与外群体
      依照人们的归属感对社会群体所作的一种划分。内群体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的群体。内群体又称我们群体,简称我群。外群体是相对于内群体而言的,泛指内群体以外的所有群体。外群体又称他们群体,简称他群。
  
  内群体与外群体这一对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W.G.萨姆纳在《民俗论》(1906)一书里提出来的。作者试图用这对概念描述一个人的群体归属、群众意识以及群众对于个人的影响。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明确地区分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这种内外有别的观念不仅内化在群体成员的心里,而且有时通过外在的形式加以突出和强调,如一个群体有自己的名称、符号标志,或特殊的服饰、礼仪或习俗等等。社会学文献使用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时,主要用来说明个人对于内群体的肯定和忠诚、对于外群体的排斥和疏远的态度。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性质和范围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在原始社会里,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数目极为有限,性质单纯。一个人所在的家庭、氏族或部落属于内群体,其他的氏族或部落则属于外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一个人参与的内群体的数量随之增多,性质不完全局限于血缘的联系或地域的联系,而是逐步扩展到工作、社交、文化娱乐和体育运动各个领域,从而形成业缘、社交、文体等多种类型的内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个人的加入或退出,外群体和内群体不时发生相互转换的现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