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高澍然
1)  GAO Shu-ran
高澍然
1.
Comparison between GAO Shu-ran s Archaic Rhyme and GU Yan-wu s——Study on Shiyin by GAO Shu-ran(2);
高澍然与顾炎武古韵分部之比较——高澍然《诗音》研究(二)
2)  Wang Shu
王澍
1.
Meaningful Deconstruction to Architecture——Reading Wang Shu s Two Products-New Xiangshan Campu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rt and That Day;
意义性的建筑解构——解读王澍的《那一天》及“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园”
2.
The Estabtishment of WANG Shu’s Position in Seal Sharacter and it’s Influence;
王澍篆书地位的确立及其影响
3)  Tao shu
陶澍
1.
Historic Figures: Tao Shu and Deng Xianhe;
“我居石潭上,君居临小洋”——陶澍与邓显鹤
2.
Talk about Four Punishments Received by Tao Shu;
关于陶澍所受的四次处分
4)  Zhang Shu
张澍
1.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 biographical chronology, has researched Zhang Shu the life take the time as the order.
本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年谱,以时间为顺序考证了张澍的一生。
5)  Taoshu
陶澍
1.
Taoshu s Thought and Policies Towards Valuing Commerce in the Reform;
论陶澍改革的重商思想和政策
2.
Taoshu once studied with his father-Tao Biquan,at the Yuelu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during his childhood.
陶澍幼年随父在岳麓书院读书,深受岳麓文化的影响,但不是岳麓书院的学生。
3.
Taoshu was regard as a right-hand man in Jiaqing and Daoguang epoch,as Hanlin Academician was capable of writing poem,as investigating censor was capable of recommending.
陶澍作为嘉道年间的股肱之臣,“为翰林能诗,为御史能言”,政治上,他勇于革新,正王道、选贤能,倡廉洁、肃吏治,兴利除弊,造福于民;学术上,其黜虚崇实的学术理念和通经致用的学术旨趣,为后人广泛赞誉;诗歌上,他不论是议论政治、酬赠问答,还是写山绘水、借古抒怀,也常能以诚挚的笔触,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儒者情怀。
6)  Hu Shu
胡澍
1.
Textual Study on Plain Questions Collated by Hu Shu and Yu Yue;
对胡澍、俞樾校诂《素问》的研究
补充资料:钱崇澍
Qian Chongshu
钱崇澍

(1883~1965)
[]  中国植物学家,字雨农,1883年11月11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县,1965年12月28日卒于北京。1904年中秀才后,曾在南洋公学、唐山路矿学校学习,后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0年赴美,先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自然科学院、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学习;先学农学,后改学植物学,最后攻读植物生理学和生态学。1916年回国,历任南京甲种农业学校、南京金陵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1927~1935年、1937~1942年间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教授兼植物部主任。1950年后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53年前为植物分类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
 他是中国现代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和地植物学研究的最早的学者之一。1916~1917年,他在国外发表的两篇论文:《宾州毛茛两个亚洲近缘种》和《钡、锶、铈对水绵属的特殊作用》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的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生理学的最早文献。他于1927年发表的《安徽黄山植被区系的初步观察》,则是中国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方面最早的著作之一。在中国,他首先对、、、等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1916年回国后,即深入浙江和江苏南部采集1万多号植物标本,加以整理和研究。30年代初开始对南京钟山的森林和岩石植物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对安徽、四川等省的植物进行了大规模的采集调查,并对中国植被的类型和区划进行过多年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兰科植物之研究》《中国槭属的地理分布》、《中国荨麻科之研究》、《中国森林植物志,卷一》、《黄河流域植物的分布概况》(与吴中伦合作)、《中国植被类型》(与、陈昌笃等合作)、《中国植物志》(与合作主编)等。他长期在大学任教,培养和造就了、 、 裴鉴、郑万钧、曲仲湘、方文培等学者。1923年,他曾与邹秉文和合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植物学教科书《高等植物学》。
 他在中国学术界做了许多组织和领导工作。1922年他曾与胡先合作,在南京创立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植物部,建立了标本室、实验室和图书馆,开展调查研究,出版刊物图谱。1933年,在他和胡先、陈焕镛等植物学家的倡议下组成了中国植物学会。他于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等职务。
                 刘昌芝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