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铅msds(一)
1)  Lead flake
铅msds(一)
2)  BHC [,bi:,eitʃ'si:]
林丹msds(一)
3)  benzenehexachloride
林丹msds(一)
4)  carbolic acid
苯酚msds(一)
5)  styrene [英]['stairi:n]  [美]['staɪrin]
苯乙烯msds(一)
6)  BaP [英][bæp]  [美][bæp]
苯并芘msds(一)
补充资料:铅msds(一)

国标编号 ----
CAS号 7439-92-1
分子式 Pb
分子量 207.2

灰白色质软的粉末,切削面有光泽,延性弱,展性强;蒸汽压 0.13kPa(970℃);熔点 327℃;沸点1620℃;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硝酸、热浓硫酸、碱液,不溶于稀盐酸;密度:相对密度(水=1)11.34(20℃);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主要用途:主要用作电缆、蓄电池、铅冶炼、废杂铜冶炼、印刷、焊锡等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损害造血、神经、消化系统及肾脏。职业中毒主要为慢性。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周围神经病(以运动功能受累较明显),重者出现铅中毒性脑病。消化系统表现有齿龈铅线、食欲不振、恶吣、腹胀、腹泻或便秘,腹绞痛见于中等及较重病例。造血系统损害出现卟啉代谢障碍、贫血等。短时接触大剂量可发生急性或亚急性铅中毒,表现类似重症慢性铅中毒。

铅以无机物或粉尘形式吸入人体或通过水、食物经消化道侵入人体后,积蓄于骨髓、肝、肾、脾和大脑等处“储存库”,以后慢慢放出,进入血液,引起慢性中毒(急性中毒较少见)。铅对全身都有毒性作用,但以神经系统、血液和心血管系统为甚。烷基铅类化合物为易燃液体,为神经性毒物,剧毒。急性中毒时可引起兴奋、肌肉震颤、痉挛及四肢麻痹。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D5070mg/kg(大鼠经静脉)
亚急性毒性:10μg/m3,大鼠接触30至40天,红细胞胆色素原合酶(ALAD)活性减少80%~90%,血铅浓度高达150~200 μg/100ml。出现明显中毒症状。10μg/m3,大鼠吸入3至12个月后,从肺部洗脱下来的巨噬细胞减少了60%,多种中毒症状。0.01mg/m3,人职业接触,泌尿系统炎症,血压变化,死亡,妇女胎儿死亡。
慢性毒性:长期接触铅及其化合物会导致心悸,蜴 激动,血象红细胞增多。铅侵犯神经系统后,出现失眠、多梦、记忆减退、疲乏,进而发展为狂躁、失明、神志模糊、昏迷,最后因脑血管缺氧而死亡。

致癌:铅的无机化合物的动物试验表明可能引发癌症。另据文献记载,铅是一种慢性和积累性毒物,不同的个体敏感性很不相同,对人来说铅是一种潜在性泌尿系统致癌物质。
致畸:没有足够的动物试验能够提供证据表明铅及其化合物有致畸作用。
致突变:用含 1%的醋酸铅饲料喂小鼠,白细胞培养的染色体裂隙-断裂型畸变的数目增加,这些改变涉及单个染色体,表明DNA复制受到损伤。

代谢和降解:环境中的无机铅及其化合物十分稳定,不易代谢和降解。铅对人体的毒害是积累性的,人体吸入的铅25%沉积在肺里,部分通过水的溶解作用进入血液。若一个人持续接触的空气中含铅1μg/m3,则人体血液中的铅的含量水平为1~2μg/100ml血。从食物和饮料中摄入的铅大约有10%被吸收。若每天从食物中摄入10μg铅,则血中含 铅量为6~18μg/100ml血,这些铅的化合物小部分可以通过消化系统排出,其中主要通过尿(约76%)和肠道(约16%),其余通过不大为人们所知道的各种途径,如通过出汗、脱皮和脱毛发以代谢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

 残留与蓄积:铅是一种积累性毒物,人类通过食物链摄取铅,也能从被污染的空气中摄取铅,美国人肺中的含铅量比非洲,近东和远东地区都高,这是由于美国大气中铅污染比这些地区严重造成的。从人体解剖的结果证明,侵入人体的铅70%~90%最后以磷酸铅(PbHPO4)形式沉积并附着在骨骼组织上,现代美国人骨骼中的含铅量和古代人相比高100倍。这一部分铅的含量终生逐渐增加,而蓄积在人体软组织,包括血液中的铅达到一定程度(人的成年初期)后,然后几乎不再变化,多余部分会自行排出体外(如上所述),表现出明显的周转率。鱼类对铅有很强的富集作用。

 迁移和转化:据加拿大渥太华国立研究理事会1978年对铅在全世界环境中迁移研究报导,全世界海水中铅的浓度均值为0.03μg/L,淡水0.5μg/L。全世界乡村大气中铅含量均值0.1μg/m3,城市大气中铅的浓度范围1~10μg/m3。世界土壤和岩石中铅的本底值平均为13mg/kg。铅在世界土壤的环境转归情况是:每年从空气到土壤15万吨,从空气转移到海洋25万吨,从土壤到海洋41.6万吨。每年从海水转移到底泥为40~60万吨。由于水体、土壤、空气中的铅被生物吸收而向生物体转移,造成全世界各种植物性食物中含铅量均值范围为0.1~1mg/kg(干重),食物制品中的铅含量均值为2.5mg/kg,鱼体含铅均值范围0.2~0.6mg/kg,部分沿海受污染地区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体内含铅量甚至高达3000mg/kg以上。

铅的工业污染来自矿山开采、冶炼、橡胶生产、染料、印刷、陶瓷、铅玻璃、焊锡、电缆及铅管等生产废水和废弃物。另外,汽车排气中的四乙基铅是剧毒物质。水体受铅污染时(Pb0.3~0.5mg/L),明显抑制水的自净作用,2~4mg/L时,水即呈浑浊状。

危险特性:粉体在受热、遇明火或接触氧化剂时会引起燃烧爆炸。
燃烧(分解)产物:氧化铅。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四羧醌试纸比色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杭士平主编
速测仪法;分光光度法;阳极溶出伏安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

4.实验室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来源类别
原子吸收法 GB7475-87 水质
mcso-四(对磺基苯)卟啉光度法 WS/T126-1999 作业场所空气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 WS/T127-1999 作业场所空气
原子吸收法 GB/T15555.2-95 固体废物浸出液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GB/T17141-1997 土壤
火焰原子吸收法 GB/T17140-1997 土壤
火焰原子吸收法 GB/T15264-94 空气质量
原子吸收法 CJ/T101-99 城市生活垃圾
原子吸收法 《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固体废弃物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