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肠单极虫病
1)  intestinal thelohanellosis
肠单极虫病
2)  worm disease
肠虫病
3)  intestinal nematodiasis
肠道线虫病
1.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c dynamics of intestinal nematodiasis in Sichuan Province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control strategy.
目的了解钩虫等肠道线虫病在四川省的流行动态及影响因素,为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地在全省开展钩虫等肠道线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
Objective To evaluate intestinal nematodiasis control effect of mass treatment with compound albendazole tablets for eliminating reservoir transmission.
目的探讨在人体肠道线虫病严重流行区行之有效的减少或控制传染源传播的防治方法。
4)  caecum coccidiosis
盲肠球虫病
5)  heterakidosis of chicken
鸡盲肠虫病
6)  intestinal filariasis
肠血丝虫病
补充资料:肠梨形鞭毛虫病


肠梨形鞭毛虫病


病名。是由肠梨形鞭毛虫引起的一种肠道寄生虫性疾病。本病分布甚广,热带、亚热带较温带为多。我国感染率为5%~15%,南方高于北方,儿童高于成人。传染途径主要是由于肠梨形鞭毛虫包囊污染水源或食物而传播。近年来发现本病在同性恋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这种高发病率与口-肛门、口-外阴的异常性行为有关,故列为性传播疾病之一。对于肠梨形鞭毛虫病的致病机制有许多看法。有人认为是虫体阻碍肠道的吸收功能,或虫体与人竞争营养而发病;但事实上虫在肠道黏膜上仅在有限区域内寄生,滋养体数目也少,所以此种说法不成立。有人推测是由于该虫产生的毒素致病,但此种毒素未被证实。亦有学者认为本虫与细菌、真菌或病毒协同作 用而致病,且在有症状患者的小肠液中确实见到细菌过度生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被除后,鞭毛虫病的症状亦随之消失。本病患者的脂肪性便可能是由于细菌的去胆盐结合作用,但不是所有的病例均可见到细菌过度生长现象。本病患者有碳水化物吸收不良,是由于寄生虫损伤微绒毛而导致乳糖、木糖、蔗糖及麦芽糖的吸收缺陷所致。亦报道伴有维生素B12、叶酸及维生素A的吸收不良。多数病例感染鞭毛虫后并无临床症状,潜伏期为1~3周,临床表现视病变部位而异,典型病例以腹痛、厌食、腹泻等多见。其特征性表现是明显的腹部胀气和排恶臭气。腹泻每日4~5次,大便通常是含脂性的水样便或软便,恶臭而无脓血。此外,患者有恶心、嗳气或呕吐。非典型病例,其临床表现可像溃疡病、裂孔疝、溃疡性结肠炎、胆道疾病或胰腺疾病。偶见胆结石的核心中含有鞭毛虫的包囊。约有10%的病例可造成阑尾的急性或慢性病变,且可发现有大量的虫体寄生于其中。少数病例可发生变态反应,如荨麻疹、视网膜动脉炎、虹膜睫状体炎、关节炎、支气管及肺部病变、肉芽肿性肝炎等。儿童病例可呈急性腹泻,亦可发生慢性腹泻后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病例则体重减轻,衰弱,严重者可影响生长发育。虽然在治疗后原虫消失,但患者仍可持续性软便,排气,腹部不适及乳糖不耐受等情况。本病惟一确诊的简便方法是在粪便中找到本虫的滋养体或包囊。滋养体可存在于水样便或软便中,也可在十二指肠及小肠活检中检到,有人报道在肺泡灌洗液中亦可发现原虫的滋养体。凡临床可疑病例应在4~5周内送检大便标本3次,如3次均阴性,必要时应行十二指肠引流。少数轻症病例只能在小肠活检时发现病原体。治疗药物以阿的平最常用,且副作用小,疗效可靠,成人剂量为01g,每日3次,共用5~10天,小儿按8mg计算,连用5天。灭滴灵亦有效,成人每次200mg,每日3次,连用5~7天,小儿按每天每千克体重5mg计算,每日3次,连用5天。呋喃唑酮成人每次100mg, 每日4次,共用7天,小儿可用本剂的液体型,按每天每千克体重125mg,每日4 次,连用5~7天。孕妇患者可用巴龙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25~30mg,分3次口服,连用5~10天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