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地质体<地>
1)  geologic body
地质体<地>
2)  geo-boby
地下地质体
1.
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negatives in measuring double-frequency induced polarization,one is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effect,the other is geo-boby existing in an impersonal way.
引起双频激电仪野外测量出现负值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于电磁耦合效应;另一类是由于地下地质体的影响。
3)  geological-landscape body
地质-地貌体
1.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space above depth of 20~15 m(piedmont alluvial plain),or 10~8 m(the central plain and coastal plain),the combination of landform types which have formed and evolved in the same period,and have composition substance of same configuration and structure,and relate each other in shape and origin,should be regard as a geological-landscape body.
在埋深20~15 m(山前平原)或10~8 m(中部和滨海平原)以上的三维空间,将地貌形成演化的同一时段,具有同一结构、构造特征的组成物质和形态-成因上有相互联系的地貌类型的组合体视为一个地质-地貌体。
4)  geological body
地质体
1.
Research on Visualization of 3D Geological Body Using Direct Volume Rendering;
直接体绘制技术在地质体三维可视化中的应用研究
2.
The example indicated that this algorithm can produce the tetrahedron unit grid of the arbitrary shape 3D geological body well.
算例表明,该算法能够较好地生成任意形状三维地质体。
3.
In order to realize 3D geological body real display, this paper adoptes texture, light, fog of OpenGL etc.
为了实现地质体的真实感显示,利用OpenGL中的纹理映射、光照、反走样、雾化等实现地质体的三维可视化显示,并且在静态模型的基础上通过OpenGL中的平移、旋转、缩放实现动态的显示,提高了图形显示速度,使模型达到更加真实的效果。
5)  geologic body
地质体
1.
FLAC~(3D) modeling for complex geologic body based on SURPAC;
基于SURPAC的复杂地质体FLAC~(3D)模型生成技术
2.
It is important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geologic mapping that identifying the geologic body by the stream sediment's data in shallow overlay area.
利用水系沉积物资料识别浅覆盖区地质体,对于提高区域地质填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
Based on NURBS techniques, a new modeling approach for reconstructing complex 3D geologic body realistically is presented.
基于NURBS技术提出一种重建复杂三维地质体的建模方法 首先对数字地形模型进行简化处理以满足地质体重建的需要 ;然后结合地质原始资料和解译数据 ,拟合构造出更能反映地质规律的地质结构面 在此基础上 ,利用三维图形学技术重建复杂地质体 ,并根据实际需要对整体模型实现一系列的三维地质信息可视化分析 实际水电工程应用表明 ,文中方法可以满足复杂工程地质信息三维可视化研究的实际需
6)  Geofluid
地质流体
1.
Geofluids Flow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Sedimentary Basin;
沉积盆地中地质流体运动与油气成藏
2.
The clastic active-compositions and geofluids in the reservoirs have a control over the generation of clay minerals and the mechanisms of clay forming are associated with many aspects of geofluids.
运用扫描电镜观察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在对泌阳凹陷核桃园组砂岩储集层中黏土矿物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从黏土矿物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入手,详细分析了地质流体的性质、组成、流动方式、迁移速度等对砂岩储集层中黏土矿物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指出砂岩储集层中参与成岩反应的碎屑活性组分和地质流体对砂岩储集层中黏土矿物的形成和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并讨论了它们的形成机理。
补充资料: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是1989年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原“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点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地质矿产部(主管部门)和原成都地质学院(依托单位)的指导下,从1991年至1995年,历时四年多,初步建设成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领域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995年10月,实验室通过原地质矿产部检查验收小组和验收专家委员会的检查和验收,专家委员会认为:“该实验室全面达到了国家专业实验室的验收标准,并具备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建议有关的领导部门继续给予支持,使该实验室尽早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原地质矿产部批准该实验室为部开放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所依托的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该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03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04月被获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这是我国地质灾害领域惟一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及依托单位具有“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自主设置)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减灾防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岩土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领域,并设立有“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本实验室由5位资深工程地质学家(其中一名外籍科学顾问)、48名固定研究人员和26名流动人员)组成。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平均年龄 43岁,包括教授及研究员31人(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10人、讲师7人。固定研究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0%。实验室下设4个研究室 (重大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室、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室、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研究室、灾害预警与信息技术研究室)、5个研究中心(地质灾害数值与物理模拟研究中心、遥感与信息技术开发中心、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监测研究中心、泥石流灾害研究与防治中心、地下水科学研究与开发中心)、12个装备先进的试验室(岩石力学综合参数测试试验室、mts土动三轴试验室、岩石(材料)力学试验室、现代勘测技术试验室、土工试验室、微观分析鉴定室、物理模拟试验室、数值模拟试验室、遥感与gis试验室、环境工程试验室、钻掘工程试验室、地层环境模拟及污染控制试验室)。12个试验室总体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具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仪器代表了目前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仪器设备总值约2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或系统14台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于地质灾害的现场勘测与监测,包括最新的彩色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sir-20地质雷达、 trimble-gps仪和全套现场大型原位试验装置等;第二部分主要用于岩土体力学特性参数测试和物性参数分析,是试验室硬件条件的主要部分,包括在引进消化基础上开发的多功能岩石参数综合测试系统、mts土动三轴试验系统、gds非饱和土三轴试验系统、岩石流变仪、土体流变仪、土体大三轴仪、大型岩石高压渗透试验系统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大型试验装置;第三部分是用于地质灾害分析、评价及预测的数值模拟系统、物理模拟系统和“3s”技术系统。实验室拥有独立的实验大楼,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使用面积4000平方米)。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实验室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立足于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