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社会性认知
1)  social cognition
社会性认知
2)  social cognitive complexity
社会认知复杂性
1.
Based on the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of George Kelly,Bieri(1955)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social cognitive complexity" and defined it in terms of the differentiation of(number of constructs in) an individual s construct.
在Kelly个人构念理论的基础上,Bieri提出用构念的分化程度衡量个体社会认知复杂性的思路,并具体用从不同构念上评价每个角色时评分的匹配个数作为复杂性的量化指标。
3)  passive social cognition
负性社会认知
4)  Social recognition
社会认知
1.
Clinical research of integration therapy to social recognit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整合疗法干预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的临床研究
2.
Through Using the Friendship Quality Questionnaire and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sport quality on sport participation,sport skill and social recognition a- mong adolescents within the physical domain.
采用SFQS运动友谊质量量表,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对从事业余体育训练的青少年进行测试,探讨运动友谊质量对于青少年体育参与、体育技能获得、社会认知的影响。
3.
On the basis of a survey of the people s social recognition and behavior in Qianxi county,Guizhou provi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rvey result and suggests that when carrying out the national policy in Western Great Development,people should take those variables into account.
通过对贵州省黔西县少数民族各阶层民众就西部大开发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一些社会焦点问题上的民众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情况的调查,了解到该地区民众的认知现状,以及与之相伴的行为状况。
5)  social cognitive
社会认知
1.
Network-based Multimedi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社会认知视野中的外语多媒体网络教学
2.
And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research on gender identity have moved from concept cognitive,scheme cognitive to social cognitive.
对性别同一性的研究角度经过了概念认知、图式认知和社会认知的探索,目前开始进入人际关系角度的研究。
3.
Since it was raised in 1980s, quantitative research paradigm has dominated the SRL research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自 2 0世纪 80年代兴起以来 ,由于受社会认知理论的影响 ,量化研究范式一直居主导地位。
6)  social cognition
社会认知
1.
Study on Social Cognition and Policy Choice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对转基因作物的社会认知及政策取向研究
2.
A Study on Trait of Social Cognition Processing of Undergraduate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加工特点
3.
This thesis introduced and gave comments on the concept and measure of ambivalent sexism and its influence to social cognition of women.
不同类型性别偏见对人们有关女性群体和个体的社会认知及其态度存在重要影响。
补充资料:社会认知
      指人对人的认知或知觉。又称社会知觉。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于1947年首次在知觉研究方面提出这一概念,用以说明知觉的社会决定性,即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主体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后来,社会心理学家把对"社会客体"的知觉过程称为社会知觉。社会客体指的是个体、社会群体。有的社会心理学家又把社会知觉叫做人际知觉或对人知觉。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觉"的含义有所不同。在普通心理学中,知觉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不包括想像、判断等认识过程;而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知觉,则包含了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的个性特征的了解及对人的行为原因的判断的解释。社会认知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动机或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化过程的进展、社会行为的发生,都以社会认知为基础。
  
  范围  社会认知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的原因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
  
  对他人的认知  包括:①对他人表情的认知。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准确认知他人的表情有助于判断他人的情绪、态度,对人际交往有重要作用。依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的不同,可以把表情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言表情三种。美国心理学家R.S.伍德沃思在研究100名被试者判断86张照片的面部表情的基础上,提出由他人面部表情来判断情绪状态的项目有 6种:喜爱、幸福与快乐,惊讶,恐惧与痛苦,愤怒,决心,厌恶与蔑视。个体对面部表情的判断能力受暗示和训练的影响极大;年龄也是影响对面部表情判断的一个因素,判断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身段表情主要指手势,此外还有身体姿势和运动情况。对身段表情的判断有较大的文化差异,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全人类的共同性。言语表情主要表现在语调、讲话的节奏、速度等方面。研究表明,个体通过辨别言语表情的准确性几乎和辨别面部表情一样高。②对他人人格特征的认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根据外表判断人的个性特征是不可靠的。通过行为观察、生活史分析以及使用专门的个性量表等多种方式,可以对人的个性获得较为全面和准确的了解。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社会心理学中已经有测量人际关系的专门方法。
  
  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包括对他人行为和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些归因理论,其中主要有:①F.海德的归因理论;②H.H.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③B.韦纳的归因理论;④E.琼斯和K.戴维斯的对应推断归因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主观动机的差异或由于对所获得的信息加工的局限性,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判断常会出现偏差。例如,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如果行为是成功的,则可能倾向于低估情境的作用而高估内因的作用;如果行为是失败的,则可能倾向于高估情境的作用而低估内因的作用。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如果他人行为是成功的,则可能倾向于高估情境的作用而低估内因的作用;如果他人行为是失败的,则可能倾向于低估情境的作用而高估内因的作用。
  
  对自己的认知  即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心理活动(如情绪);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关系、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知。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密切相关。一方面,在认知他人的过程中,自我认知得到发展,对他人的认知越深刻,对自己的认知也就越全面;另一方面,自我表象越丰富,对他人的表象也就越生动。个体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产生自我意象。自我意象综合了自己已有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自我意象进一步概括,便产生了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的方式有:①自我观察。个体把自己的行为和外部特征当成观察的客体,就好象站在镜子前面察看自己一样。个体对于自己的心理活动也可以进行自我观察,以此获得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和对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已有经验的认知。②分析自己的外部活动及其情境因素。个体常以外部活动和情境为线索认知自己的心理活动。例如,有关对自己情绪认知的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生理唤起状态而又缺乏解释它的内部线索时,通常用自己所处的情境来标定自己的情绪反应。③社会比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认知也是一个通过社会比较进行的过程。个体为了准确地认知自己,尤其是在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进行社会比较,以别人作为认知自己的工具。如果所选择的比较对象与自己类似,则可以达到较好的自我认知效果。
  
  影响社会认知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  经验不同,认知者对于相同的认知对象会得到不同的认知结果。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的影响,有的社会心理学家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和模型说明这种影响作用,其中常用的一个术语是图式。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当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于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头脑中没有适当的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见图)。具体说来,图式在对他人的认知中的作用有:①影响对他人的知觉。个体在观察他人时,"看"到的是他想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个体常常用图式去说明认知对象。例如,一旦个体把他人标记为具有某种品质的人,该个体便倾向于把他人的活动知觉为与这种品质相符合的活动。同样,个体一旦对群体中的成员有了特定的角色图式,便倾向于把这些成员的活动知觉为符合这种图式的活动。②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通常在认知他人时,与头脑中图式有关的信息会成为注意的核心。这种注意对象的选择并不一定会被认知者本人意识到,而是以不自觉的方式实现的。③影响记忆。个体在认知他人时所记住的东西,是他先前已经"知道"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认知者已经知道某人有某种品质,那么以后在接触到这位认知对象时,便倾向于容易记住认知对象与该种品质有关的活动或特征。图式对于自我认知也有影响作用。表现为个体一旦形成了自我图式,便会根据自我图式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所谓自我图式,是个体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己的概括的认识。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头脑中的自我图式不同,如有的人认为自我独立性较强,另一些人认为自己依赖性较强,那么前者倾向于用独立性说明自己的行为。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由于动机与兴趣不同,个体对于认知对象的选择会有所不同。认知者的兴趣常常会使认知者把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排除到认知背景以外,集中注意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同样,符合认知者动机的事物往往会成为认知的对象和注意的核心。
  
  认知者的情绪  情绪会影响个体的判断。例如,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的人,倾向于把积极的品质赋予他人,用积极的"目光"评价他人的行为;反之,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下的人,倾向于把消极的品质赋予他人,用消极的"目光"评价他人的行为。
  
  社会认知中的信息整合  个体在社会认知中获得有关认知对象的各种信息。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的社会心理学家指出,个体整合认知信息的方法有平均法和加法两种。平均法指形成印象时使用所得各类信息的平均值。例如,在认知他人时只得到坦率、聪明的信息,则会形成好的印象;如果还得到朴素、安静的信息,则平均值下降,形成的印象要差一些,因为朴素和安静的品质等级比坦率和聪明要低。加法指形成印象时把获得的各类信息值相加,而不是平均。按照加法,坦率和聪明加上朴素和安静,会提高总的评价。
  
  

参考书目
   S.T.Fiske & S. E.Taylor,Sociɑl Coɡnition,Reading,Mass.,1984.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