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室内声分布
1)  sound distribution in room
室内声分布
2)  indoor distribution
室内分布
1.
The TD-SCDMA indoor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tributes the supply oscillator signal evenly in each place of building interior to realize the Indoor Coverage.
TD-SCDMA室内分布系统是将信号源信号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内部的每个地方,以实现室内覆盖。
2.
Based on the study of TD-SCDMA in the indoor coverage ,revised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TD-SCDMA indoor distribution system,and organized a field trial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new specifications,and proves the new new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TD network performance.
通过对TD-SCDMA系统在室内覆盖的研究,修订了TD-SCDMA室内分布系统的技术指标,并组织了外场试点验证了新技术指标的可行性,并证明了新技术指标能够有效提升TD网络性能。
3)  indoor air distribution
室内气流分布
1.
Presents research states home and abroad in th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indoor air distribution, thermal comfort and indoor air quality, property of underfloor plenum for air supply, indoor cooling load and fan energy.
就地板送风的系统特点、室内气流分布、热舒适与室内空气品质、送风静压层的性能、室内冷负荷和风机能耗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4)  indoor air distribution
室内空气分布
1.
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predicting indoor air distribution;
室内空气分布的预测方法及比较
5)  indoor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室内温度分布
6)  indoor distributed system
室内分布系统
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door distributed system is becoming one important part of 3G.
本文讨论了TD-SCDMA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原则,并结合现有2G室内分布系统,提出了相应的3G改造方案。
2.
The paper discusses determinant standard of signal leak in the WCDMA indoor distributed system by project instance, then analysis many measure of decreasing signal leak.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WCDMA室内分布系统外泄的判定标准,分析了抑制外泄的各种措施,然后提出了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策略和合理的判定方法。
3.
The basic schemes of WCDMA indoor coverage are covering indoors from outdoors or planning the special indoor distributed system.
解决室内覆盖的方式分为室外站覆盖和建设室内分布系统覆盖两种方式,本文分别对两种覆盖方式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测数据分析。
补充资料:室内扩声
      为提高室内听众点上响度所采取的声电-电声措施。
  
  原理  因为到达听众点的直达声能与声源到听众点的距离平方、混响声能与室内吸声量都成反比,所以,当厅堂超过一定体积后,不仅多数听众因远离声源所获得的直达声能很弱,而且有用的反射声能也相应下降。这就使得听众点上的信噪比很小。由传声器、放大器、扬声器组成的扩声系统能把自然声变成电信号,再经放大、补偿、延迟后转变成放大了的声音,使听众点上获得的声能得到提高,整个厅堂可获得较为合理的声效果。
  
  系统选择和布置 扩声系统必须具有足够的功率,以保证厅堂内语音或乐声的最大声压级能达到85或98分贝;同时扩声系统还必须具备较宽而又平坦的频率响应范围以保证音质,一般语言系统要求100~6300赫范围内的不均匀度小于10分贝,音乐系统要求50~10000赫范围内的不均匀度小于16分贝。扩声系统的布置应保证厅堂内声场的不均匀度小于 8~12分贝和声象的真实性。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出现声反馈。声反馈主要是由于传声器和扬声器的相对位置不适当和它们的指向性不强所造成的。
  
  功率的选择  扩声系统所需功率Wθ(瓦)与远离声源的扩散声场中所要求的最大声压级Lmax(分贝),厅堂的体积V(米3),混响时间T60(秒),以及电-声转换效率η有关:
  
  当厅堂的体积和混响时间确定后,在保证一定音质的前提下,扬声器系统供声的最大距离为:
  
  式中Q为扬声器的指向性因数。
  
  扬声器的布置  原则是使听众区的直达声尽可能地均匀,频率畸变小,不产生重声和双声,并保证声源方向的真实性。其布置方式可分为三种:
  
  ①集中式。扬声器系统常装置在舞台框上方集中在中间或在相距不大于10米的范围内,也可安放在台口两侧。为减轻对前排听众的压顶感,舞台框上方的扬声器系统可吊下来明装,与听众的俯角小于45°;也可在台唇或乐池前栏杆上装置辅助扬声器系统,使其发出的声音比从舞台框上方的扬声器系统发出到达前排的声音提前5~25毫秒,即使其声压比从台框上扬声器传来的要小,由于听觉上的先入为主效应,仍能把声象从台框上方拉下来。如果演出的自然声较强,可不使用台唇上的辅助扬声系统,只要使台框上方扬声系统发出的声音比自然声到达前排的时间推迟5~25毫秒,声象就能真实。
  
  在台口两侧安放扬声器系统的方法,对坐在中线上的听众会产生双声源感,同时,这个方法比在台框上方装扬声器的方法更容易引起声反馈。但对于宽度大的厅堂,只在台框上方装扬声器系统,难以保证对前排两侧听众的均匀供声,还需要在两侧加辅助扬声器系统。常用的集中式扬声器布置系统,在听众席中部立体感较强,两侧较差,前排更差。如再在顶棚采用分布式系统,按自然声的方位来控制扬声器系统的功率和延迟时间,就能扩大立体感强的听众区范围。
  
  ②分区式。对于宽而长的厅堂,宜采用分区布置,将扬声器放置厅堂顶部,并按分区调节所需的延迟时间。
  
  ③分布式。把大量的扬声器均匀地分布在顶棚、侧墙、会议桌或椅背等处,并按分区原则进行时间延迟。它只适用于语言扩声系统。这种布置方式虽然信噪比高,但是由于声音来自各个方向,听感混乱,清晰度、音质和声象真实感都较差。此外,需用扬声器数量多,维修也不方便。
  
  立体声系统  从传声器到扬声器系统均有独立的声道。常用的立体声道按左、中、右分布。当自然声靠近某通路传声器时,进入该声道的声音强,时间早,由扬声器重现时,这种相对关系仍不变。传声器要均匀分布在自然声源的活动范围内,其间距和指向性要使声象的方向和深度感均能得到连续的变化。对声源活动范围大、且发声量低,需用无线传声器时,则采用一进三出的音量调节器,按声源所在方位,以相应的电压比分配到左、中、右三声道。立体声系统的效果虽优于单声道系统,但它的电声性能要求比一般扩声系统高,技术难度也大。
  
  

参考书目
   沈:《扩声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198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