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重型冲击导弹<火>
1)  heavy support missile
重型冲击导弹<火>
2)  heavy support missile
重型强击导弹
3)  offensive missile
攻击导弹<火>
4)  missile weight
导弹重量<火>
5)  prototype missile
原型导弹<火>
6)  ballistic [英][bə'lɪstɪk]  [美][bə'lɪstɪk]
射击的弹导的冲击
补充资料:P500重型反舰导弹

当苏联为潜艇发展射程更远的p一120导弹时,也同时为大型水面舰艇思考未来的生存之道。如前所述,射程与被探测的距离一直是与航母对抗中最严肃的课题。只有在被探测前达到发射导弹射程,才能有效慑阻航母战斗群入侵。大型水面舰艇易被舰载机发现并攻击,要保持绝对的安全距离可能要上千公里外,这对导弹设计是相当大的挑战,也需庞大而精确的探测导引架构配合,因此,利用水面舰艇反舰并不是那么经济。然而,大型水面舰艇除反舰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反潜。美国并不是只有雄壮威武的航母战斗群,水下鬼魅战士的杀伤力也是毫不逊色。因此,在60年代开始计划建造可搭载反潜直升机的大型反潜舰艇的同时,苏联海军仍然必须思考如何在舰队会战中自卫。

苏联海军替舰射导弹的射程制订了更高需求规格——500公里,虽然这并不足以远离舰载机的作战半径,但配合类似快艇的打带跑战术,水面舰艇应该来得及在航母还击之前脱离。不过,由于防空系统的进步,反舰导弹本身也成了标靶,苏联海军首次思考导弹本身的生存性。他们给出的答案是“饱和攻击”。这不但是苏联反舰战术的重大改革,同时也奠定了其领先西方反舰导弹的地位,直到现在,其他国家都未曾发展过拥有类似能力的反舰导弹。 顾名思义,饱和攻击是以数量优势攻击敌军防线,即使敌军的防御火力能够摧毁部分攻击兵力,但当数量超过防御能量的上限时,剩余的攻击兵力就会突破防线而摧毁防御的重心,在反舰作战中这个重心就是——美国航母。p一6/p-35最高射速每30分钟8枚,而okb-52设计局的p一500 bazlt导弹,则能以更短的时间完成整批导弹的发射。

p一6/p一35导弹的发射速度主要受限于发射舰控制导引头去导引目标所需的时间,其实发射器只需要10秒钟就可完成下一枚导弹的发射准备。同样,在战场上,多艘战舰与潜艇同时问可摇控的导弹数量也有上限,而p一500导弹企图在短时间内集火投射时,首先饱和的其实是苏联海军自己的火控体系。

近年来,有人军机的发展受到成本与需求问题而多有延迟,相反,无人机的市场急速成长。在各方强烈需要uav快速投入战场的同时,同样遇到因无线电频宽有限的问题。美国波音公司为国防先进研究计划局开发的先进的ucav计划中,就引用了相当先进的观念,让战机间彼此联络,如由僚机跟随长机飞行,或是当1架发现目标时,由程序指挥另一架遂行攻击,如此一来,地面操作人员只要跟1个“编队”保持联络,就能发挥多架战机的效能。令人惊异的是,40年前的苏联海军,就拥有了这种“无人编队攻击”的能力。

p一500导弹最多可由8枚组成1个“编队”,并指派其中l枚作为“长弹”。“长弹”会维持5000—7000米的高度飞行,并开启雷达导引头以搜寻目标,其它“僚弹”则关闭导引头,维持低空30米的无线电静默飞行,接收“长弹”传送的资料。由于p一500型是苏联反舰导弹中首先使用数字电脑的导弹,因此“长弹”能指派一半的“僚弹”锁定航母方位,其它的则分别指派1个明显的目标。如果飞行中途“长弹”故障或被击落,其余编队会自动指派下l枚导弹爬升接任“长弹”的位置,继续引领整个编队接近到终端弹道,再由各导弹导引头接管末制导。这不但解决了苏联舰队无线电摇控能量的限制,也更有效的解决了跨地平线导引的问题。p一6/p一35导弹虽利用飞行高度替母舰提供跨地平线视野,但导弹本身也暴露在对方远程监视雷达的视野中。p-500的编队战术即使有l枚到多枚的长弹可能在飞行中途遭到探测并击落,但其他导弹仍会保持低空高速以穿透防空网。

除先进编队战术外,p一500导弹基本仍延续p一6/p一35的构型。推进系统是外挂的助推火箭与涡喷发动机,导引头则是主动雷达。飞行速度高空能达到2马赫,低空也有1.5一1.6马赫。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