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陆外渊
1)  foredeep ['fɔ:di:p]
陆外渊
2)  Lu Jiuyuan
陆九渊
1.
Alias of Lu Jiuyuan and Name of Jingmen s Xiangshan;
陆九渊的号与荆门象山的名
2.
Poetic Phyilosophical Metaphor——Study of the Philosophical Aesthetic Value of Lu Jiuyuan s Poems;
诗意化的哲学隐喻——陆九渊诗词的哲学审美价值研究
3.
"All the People Say You Are a Zenist": Lu Jiuyuan and Zen;
“天下皆说先生是禅学”:陆九渊与禅学
3)  LU Jiu-yuan
陆九渊
1.
LU Jiu-yuan s Educational Idea and Their Modern Value;
陆九渊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
The Link between Wang Anshi s New Learning and LU Jiu-yuan s Mind-and-Heart Learning;
王安石新学和陆九渊心学的相近之处
3.
Zhouyi and LU Jiu-yuan s theory of the heart-mind;
易简工夫终久大——《周易》与陆九渊的心学
4)  Lujiuyuanji
《陆九渊集》
5)  Lu jiuyuɑn
陆九渊(1139~1192)
6)  Lu Jiuyuan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陆九渊德育思想
补充资料: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


    中国宋代思想家。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因曾在江西贵溪象山讲学,所以学者称他为象山先生。曾任靖安、崇安等县主簿,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陆九渊治学途径,与其兄陆九韶、陆九龄有共同的倾向,人称三陆,但以陆九渊影响最大。他的心学在宋明理学中一直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相抗衡。
   
   

图片

图片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其思想核心。所谓心即理,就是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封建纲常伦理合而为一,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所以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人而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虽然可能有不同意见,但人的先验的道德意识没有差异。陆九渊认为“理”的普遍必然性必须通过人“心”来证明,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体现。“心”是陆九渊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他的哲学以“发现本心”为宗旨。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在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反省内求的“简易”、“直捷”的方法,他认为,“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明理”用不着探求外物,甚至连读书也是多余的。所以他不赞成朱熹“即物穷理”的方法,认为那样太烦琐,陷于支离。陆九渊认为读书只是印证“此心之良,人所固有”,“六经皆我注脚”。如果忘记了这个根本,读书无益而有害。陆九渊在伦理思想上也与程朱学派不同,他用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论证封建纲常的合理性。在他看来,心即性,即理,“本心”即是仁义礼智之心,是善,是人心之理和宇宙之理。“吾之本心”是道德认识的源泉,而道德修养的目的就是唤醒个人心里原有的先验的封建道德观念,即“先立乎其大者”。他认为,修养的方法就是向内用力,切己自反,剥落物欲,改过迁善。
   陆九渊心学唯心主义,经过其弟子杨简等人的发展,到了明代又由王守仁进一步阐释、发展,成为封建末期影响甚大的社会思潮(见陆王学派)。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因而在客观上对冲破理学的思想禁锢,起了某些促进作用,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的论学书札、讲学语录和诗文,在他死后由其子陆持之编为《象山先生全集》,共34卷。现有中华书局点校本《陆九渊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