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危险反应
1)  hazardous reaction
危险反应
2)  reactivity hazard
反应危险性
3)  reactivity hazard
反应性危险
4)  hazardous chemical reaction
危险性化学反应
5)  hazardous chemicals reacting with water
遇水反应的危险化学品
1.
Disaster accident management of hazardous chemicals reacting with water;
对遇水反应的危险化学品从消防角度进行了分类 ,分析了其危险特性 ,提出了处置方法和安全防护要
6)  risk consistant spectrum
与危险性一致的反应谱
补充资料:登山运动中常遇的山间危险
      在攀登高峰时所遇到的各种恶劣自然现象中,凡属可能突然对人身安全产生危害的,都被称为山间危险。其特点是破坏力大,发生突然,一旦遭遇,措手不及,甚至危及生命。为防止山间危险造成危害,必须掌握、识别有关山间危险的形成原因、变化规律及其显示特征。
  
  雪崩 山坡上不断堆积起来的积雪,因失去平衡而发生滑落和坍塌,称为雪崩(图1)。雪崩分为湿雪崩(块雪崩)和干雪崩(粉雪崩)。湿雪崩的积雪,因堆积时间较长,雪层经一再融化和冻结而形成硬壳,坍落时碎成块状。干雪崩的积雪雪层松散,坍落时呈粉状。雪崩可能把人击毙或掩埋窒息,或裹挟冲下裂缝或山谷。湿雪崩比干雪崩危害更大。
  
  容易发生雪崩的地区,称雪崩区。雪崩发生时,积雪沿着一条被称为雪崩槽的通道滑落,留有明显痕迹;同时在雪崩槽下部出现雪崩堆积物。雪崩发生的时间,一般是在大雪后的2~3日内,一天中又多出现于上午10时至下午 2时的最高气温时间。因此在具体路段的选择上,要尽量避开雪崩区。如非经过雪崩区不可,则要做好充分准备。通过的时间要躲开多发期。因通过者不便观察,可在有利地形上轮流设置瞭望哨,以便及时报警。通过时要用鲜艳色彩的主绳结组,并携带雪崩寻人探条。每人系上雪崩飘带,人与人之间距离缩短,组间距离拉长,后面的人踏准开路者的足迹(防止切断雪层而触发雪崩),轻声快速通过,遭遇雪崩时,不要惊慌失措,首先尽快甩脱背包,将冰镐插入坡面并尽力握牢,以求身体不被裹挟滚坠。如果控制失效而被裹走,在滑动时应尽力用双手向上扒动,以使身躯浮在冲击物上边。一俟停止滚动,未被埋没的人要尽快以主绳和雪崩飘带为线索,用雪崩探条寻找和抢救被埋没者。被雪埋没的人要在嘴的附近造成空隙,以延缓窒息时间。
  
  冰崩 在悬冰川末端及其两侧、冰塔、冰崖等地形上,由于重力、风力、消融和冰川流动等原因而引起的冰体崩落、坍塌的现象,称为冰崩。冰崩多发生于高温季节和每天的高温时间里。冰崩区的显示及其识别,冰崩的预防和救护,均与雪崩类似。
  
  滚石 经风化破碎的石块,在重力、风力等作用下,从山上滚落下来,称为滚石。这种危险,在没有植被覆盖的高山上,尤易发生。发生过滚石的地区称为滚石区。滚石区的显示特征也是在其下部有大量堆积物,堆积物上部一般也有滚石通过的痕迹。根据下部堆积石块的状况可辨别滚石发生时间的远近,堆积石块的表面,经风化已比较浑圆或长有低等植物,说明该处已有较长时间没有发生滚石,是比较稳定而安全的老滚石区。若堆积物棱角锐利,表面新鲜,则为比较危险的新滚石区。滚石也是多发生于高温季节和每天的高温时间内。通过滚石区的预防措施,与雪崩、冰崩类似。一旦遭遇滚石,切忌惊慌乱跑,应沉着镇静,面向上方,注视滚石的动向,俟滚石靠近时再迅速躲闪,或利用附近可以遮身的基岩、陡坎、巨大石块等地形地物,躲避滚石袭击。如系体积很小、散碎性的滚石,也可将背包举到头上防护。
  
  暗冰裂缝 冰川或冰坡上的冰体是依附于高低不平的地表之上的可塑性固体,由于本身运动以及重力、压力等作用,很容易形成各种裂缝(图2)。裂缝的深浅与冰层厚度有关,一般都在几十米,深者可达 100米以上。有的裂缝已经显露,称为明裂缝。有的暂被浮雪覆盖,称为暗裂缝。暗裂缝对人威胁更大。在明裂缝较多的地形上,也会有较多的暗裂缝,行动中要提高警惕,注意识别。一是暗裂缝的表面覆盖,往往微呈条片状凹陷;再就是前进队伍的两侧附近,如分布有横向的明裂缝,则要注意脚下很可能有暗裂缝。
  
  通过裂缝区时,必须结组行进,并由有经验的运动员在前面开路。开路者要根据暗裂缝的显示特点进行识别,把暗裂缝上的覆盖物去掉,使其显露成明裂缝,或另设其他标志。然后决定或跨越,或绕行,或葡匐行进,或采取架设金属梯等措施通过。一旦有人陷入暗裂缝,陷入者应尽量甩掉背包和摆脱绳索的缠绕;同结组的其他人要采用行进中保护的方法,迅速保护和抢救。
  
  泥石流 在一些自然力作用下,高山湖或冰川湖的湖岸塌方或湖底泻漏,湖水裹挟大量泥沙和石块呈泥浆状流泻下来,称为泥石流。泥石流的堆积物常呈垅岗状顺河谷延伸,其中的石块常被泥土包裹。这是识别可能发生泥石流的主要标志。泥石流作为登山运动中的山间危险并不常见,但其破坏力很大,不容忽视。泥石流的来势,不象雪崩、冰崩那样迅猛,故一般在行动过程中遭遇时不难躲避。应特别注意的是不要把宿营位置选在泥石流的通道上。
  
  暴风雪 在登山运动中,对突然袭来的狂风并挟带吹雪或降雪的天气现象称为暴风雪。暴风雪给行军和宿营造成很大的困难,以至很容易发生冻伤、滑坠、被掩埋等危险。行进时遇到暴风雪,要迅速在附近选择一理想位置躲避。宿营时要格外注意加固帐篷。不管白天黑夜,只要风雪不停,帐篷内就要设专人值班,及时清除帐篷上及周围的积雪,防止被雪掩埋。
  
  雷电 指在天空云层上出现的雷击和闪电。高山区日出后,容易形成山头云。当山头云发展成积雨云或浓积云时,便会产生雷电(一般是在午后出现)。发生雷电时,根据闪电和雷声传到的时间间隔和当时的风向,可判断出产生雷电云层的距离和动向,并依此采取防护措施。应尽可能在雷电赶到之前,把能够导电的装备、器材放置到离人较远的地方。附近有雷电时,要停止使用通讯器材。运动员都要进入帐篷内躲避。(见彩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