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马科棉
1)  mako jumel
马科棉
2)  jumel cotton
埃及马科棉
3)  onion thrips(Thrips tabaci Lindeman)
棉蓟马
4)  Bahama cotton
巴哈马棉
5)  Lima cotton
利马棉
6)  Maceio cotton
马塞约棉
补充资料:马科
马科
Equuidae
    哺乳纲奇蹄目的一个科。包括现生的马、驴、斑马3 属,以及60 多个化石种。现生马 (包括斑马、驴和半驴)从形态上讲是高度特化的一类动物,牙齿高冠,肢为单趾。化石马的属种很多,各属之间的联系较易辨认。因此,C.R.达尔文进化理论问世后,马的进化成了古生物学支持进化论的最早的例证。马的进化,作为古生物学的具说服力的实证,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马类的进化主干一直在北美。最早可追溯至5800万年前的第三纪始新世初期,主干之外,尚有若干旁支,并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内扩大到其他大陆,已公认的属有20多个。
   在始新世时共发现3个属:始马 (Hyracotherium)、山马 (Orohippus)和后马 (Epihippus)。它们都很小,体大如狐和犬。牙齿低冠,丘型齿,前臼齿未臼齿化;前肢为 4 趾。始新世初 ,大西洋尚在初期形成阶段 ,始马在欧洲也有发现。渐新世时在北美主要发现两个属 :中马 (Mesohippus)和细马 (Miohippus)。它们个体增大 ,如羊,颊齿已呈脊型,前臼齿已接近或完全臼齿化,前肢 3趾。此时其他大陆都没有马类进化主支的化石。以上5个属在形态上形成连续的系列。中新世是马类进化的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产生多个旁支的时期。首先,低冠三趾类型继续演化,产生出安琪马类型的几个旁支。计有古马 (Archaeohippus)、安琪马(Anchitherium)、次马 (Hypohippus)和巨马 (Megahippus)。它们的个体由小急剧增大 ,巨马的大小已接近现生马了。上颊齿有W型外壁,次级小褶开始出现 。安琪马在早中新世 (距今约2000万年)通过白令陆桥进入欧亚大陆。在中国产生了后期特化的中华马 (Sinohippus)。这一类型的马在晚中新世末全部绝灭。另一支则向高冠演化,在早中新世有两个属:副马(Parahippus)和草原古马 (Merychippus)。前者还很小,与中马差不多大小,但冠高已接近齿冠长,只是脊还没有互相连接形成齿凹。草原古马上颊齿的冠高则大于冠长,冠面上形成齿凹,原尖局部孤立。从草原古马又分出两支:一支形成原尖完全孤立的三趾马类,包括4个属 :三趾马 (Hipparion)、新三趾马(Neohipparion)、祖三趾马 (Cormohipparion)和矮三趾马(Nannippus) ,这些属在眶前窝的形态上差别较明显。另一支则向单趾和上颊齿原尖与原脊相连的真马方向发展。这一支通过原马(Protohippus) 、上新马(Pliohippus) 、恐马 ( Dinohippus)等逐步演化为真马 (Equus)。在晚中新世之初 (距今约1200万年),三趾马通过白令陆桥进入欧亚及非洲 。上新世时 (距今约400万年) 上新马类型的马进入南美成为一种南美土著马 (Hippidion) 。上新世末(距今250万年上下)真马向西进入欧洲及非洲,向南进入南美。
   在公元前的数千年内,许多野生种群驯化成为家马,而剩下的野生个体常被消灭。19世纪初尚存两个亚种:野马E.c.ca-ballus,直到19世纪中期尚见于欧洲东部;普氏野马E.c.przewalskii,栖息在中国和蒙古间的干旱草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