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决策标准
1)  decision criteria
决策标准
1.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ies of pharmaceutical safety management and the practices of the pharmaceutical management in China,the elements and decision criteria for China s pharmaceutical safety management are determined with consideration on the specialists opinions and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s.
基于安全管理理论和中国药品管理实践,通过专家意见和社会调查,确定中国药品安全管理的要素和决策标准;运用非结构模糊决策方法确定中国药品安全管理中各重要要素的权重,从而探索中国药品安全管理体系;对体系的不同要素进行排序。
2)  prediction-decision criteria
预决策标准
3)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odel
多标准决策模型
1.
New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odel;
绿色建筑评价新理念:多标准决策模型
4)  criterion of investors decision-making
投资者决策标准
1.
In our country,significance standard concrete manifests into criterion of investors decision-making,standard of sensi.
我国证券法中的重大性标准具体表现为投资者决策标准、价格敏感标准以及发行人品质不利影响标准。
5)  objectivistic decision criterion
目标决策准则
6)  bidding prepar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投标准备与决策
补充资料:决策
      研究人们从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的过程。决策理论可分为两类:规定决策论和陈述决策论。规定论研究为取得理想或最佳结果,应当如何作出决定的问题;陈述论则关心在真实情况下实际上是如何作出决定的。前者强调"应当",带有规定性,是一种最佳理性模式;后者着重"实际"过程,是一种心理行为模式。
  
  20世纪40年代,美国J.von诺伊曼和O.摩根斯顿提出游戏对策理论,标志着现代决策论的产生。规定论应用概率统计方法提出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目标的"经济人"决策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商业和企业管理中。50年代W.爱德华兹研究了人的主观因素对决定过程的影响,对传统规定论提出了心理过程修正,形成了陈述决策论。
  
  规定论和早期陈述论的研究都以经济统计模型为基本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概念为决策(或决定)过程中选择所得结果的实际效益以及被选择状态可能出现的概率。根据状态出现概率的不同,决策(或决定)过程可分为3类:①确定状态下的决策(相应于状态概率为1);②不确定状态下的决策(状态概率未知);③带风险的决策(状态概率已知,但不等于1)。在不同类型的决策方法中,主导思想都为求取最大效益。早期陈述论的不同在于它强调对概率和效益的主观度量。爱德华兹首先提出了"主观概率"的概念和用统计学理论描述的方法。各种心理实验手段,如心理等级排列、有限间隔测量等被用于对主观概率和效益的测量。
  
  60年代后期,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行为决策理论逐步脱离了传统的经济学和统计学模式而转向认知模式,其着眼点为决策(或决定)行为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机制,这是所谓新陈述决策论。新陈述论有统计型和陈述型两类:统计型借助认知的统计描述进行判断和选择,其代表性理论为信号检测论;陈述型研究认知过程,以期发现判断和决策的奥妙,其中最重要的是H.A.西蒙提出的启发式判断理论(见启发式方法)。按照这种理论,人们不是通过复杂的统计演算,而是通过简捷的直觉判断作为最终决策基础。所谓直觉,并不是天生的灵感,而是以认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结果,它是人的简化问题求取最佳决策的机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