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社会中心人物
1)  sociocenter
社会中心人物
2)  major advocates of Chuang Zao She
创造社中心人物
3)  social center
社会中心
1.
From the edge to the social center, it is not only the need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ake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higher education.
从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是高等教育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4)  social distribution center of logistics
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
5)  man-cyber-physical society
人机物社会
1.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is transformation is the leap from man-computer symbiosis to man-cyber-physical society (a tri-world of people, computers, and things).
指出这次变革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从"人机共生"跃变到"人机物社会"。
6)  China Academi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ibrary(CASHL)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
补充资料:创造社
创造社

    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1926年创造社同人摄于广州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1926年创造社同人摄于广州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