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以行动表示
1)  kithe [kaið]
以行动表示
2)  static movement
以静示动
3)  formularize [英]['fɔ:mjuləraiz]  [美]['fɔrmjələ,raɪz]
以形式表示
4)  in round figures
以整数表示
5)  phoneticize [fəu'netisaiz]
以音标表示
6)  could [英][kəd]  [美][kəd]
v.aux.(口语)(表示许可或请求)可以...,行
补充资料:静者静动
      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关于动静关系的朴素辩证法命题。意谓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状态。王夫之针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主静论,主张"太虚者本动"和"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的主动论。他明确肯定运动和静止是气化过程中呈现的两种状态,而运动是绝对的、根本的,静止是相对的、派生的;自然界是永恒自我运动着的物质过程。他认为静止乃是运动的一种状态,"静者静动,非不动也",是动中之静,不存在"废然无动"的绝对静止;"动静当动也,由动之静,亦动也",运动与静止互相联结而统一于运动,只是一种表现为动中之动,即"动之动",一种表现为动中之静,即"动之静"。同时,王夫之也肯定了静止的意义和作用,他深刻地指出:"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动而成象则静",认为相对的静止是物质分化、"物我万象"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他还认为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而在特定阶段,"动有动之用,静有静之质"。动静关系,被辩证地理解为对立统一的关系。
  
  王夫之的动静观,既否定了魏晋玄学与宋明道学中关于精神本体绝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又批判了庄子和佛教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运动观。他特别尖锐地抨击宋明道学家因所谓"吉凶悔吝生乎动"而强调"静"的观点,说他们根本违反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他认为人类要改造自然和社会,有所作为,"不容不动","天下日动而君子日生,天下日生而君子日动"。"动"被看作是"道之枢,德之牖"。王夫之由世界运动的观点引出人生运动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深刻意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