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不害羞的
1)  unashamed [英][,ʌnə'ʃeɪmd]  [美]['ʌnə'ʃemd]
不害羞的
2)  shamefaced [英][,ʃeɪm'feɪst]  [美]['ʃem'fest]
害羞的
3)  shameless [英]['ʃeɪmləs]  [美]['ʃemləs]
不知羞耻的
4)  Shyness [英]['ʃainis]  [美]['ʃaɪnɪs]
害羞
1.
In this paper,electroencephalogram(EEG) data are collected respectively for shy and non-shy subjects,totally 28 individuals selected from 400 university students using the 13-item revised shyness scale.
采用电生理测量方法,对400名在校大学生用13条目害羞量表进行心理测验,筛选出害羞被试和不害羞被试共28人,分别记录每个被试的睁闭眼自发脑电(EEG)数据。
2.
Though shyness could be judged by psychological testing, the problem is that whether we can estimate shyness by physiological testing.
很多人都有过害羞的时期,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会表现出退缩和不安;我们可以通过心理量表来测量害羞这种人格特质,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用生理测量的方法判断一个人是否害羞呢?本文采用EEG实验试图回答这一问题:首先,我们用羞怯量表测定一群人,挑选出比较害羞和比较不害羞的被试,对其中的28人进行了EEG实验,测量了他们的自发脑电,先后采用了近似熵、AR模型谱能量分析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其中的差异,最后在能量的分析结果中找到了显著性差异,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解释。
5)  ashamed [英][ə'ʃeɪmd]  [美][ə'ʃemd]
惭愧的,羞耻的,害臊的
6)  Quiet; timid; shy.
安静的;胆小的;害羞的
补充资料:不害
      印度宗教哲学的伦理原则。原意为不杀生或不伤害,即对一切有生命物类不加害。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耆那教等都以这种思想为伦理原则。印度教教徒和耆那教教徒迄今仍坚持素食主义与此思想有关。不害最早见于印度的《广森林奥义》。奥义书将其列为婆罗门、刹帝利及吠舍种姓等再生族断灭轮回的五种解脱方法之一;佛教将其视作一种戒律或行持原则,《大乘五蕴论》说:"云何不害?谓害对治,以悲为性。谓由悲故,不害群生";小乘佛教把不害列为出家比丘"四波罗夷戒",即"四重禁戒"的第 3条,按戒律规定,不杀的对象只限于人类;大乘佛教则把不害的范围扩大到一切生命,要求做到身、口、意三业无犯,并在"十波罗夷"中列不杀生为首条;耆那教特别重视不杀信条,在哲学上宣传万物有灵论,认为在一切生命中都有灵魂,对生命的杀害,乃是最大的罪愆,因此不害是信徒"正行"即正确行为之一。印度民族运动领袖M.K.甘地继承了不害的思想,构成了他的非暴力主义斗争哲学原则,认为不害不仅是"生命的原则",也是"人类的基本原则",把非暴力直接引入到政治斗争中去。不害的思想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也有广泛的影响。不害是亚细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东方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列宁曾指出:"亚洲制度的观念形态......就有不用强暴力量去抵抗恶的主义,就有深刻的悲观主义的音调"(《列宁全集》第17卷,第34页)。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