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Oshkosh
奥史考士(美国奥史考士载重汽车公司)
3) historic textual research
史考
1.
Wang Mingsheng s The Examination and Correction for the Seventeen Ancient Historical Works is considered a work of historic textual research,in which the writing thought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writing style,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and quantity of historical theory in it.
在分析考察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史论的性质和数量的基础上,认为《十七史商榷》是一部著述思想和著述体例存在矛盾的史考类著作。
4) fact-finding history
考史
1.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ical study can be basically regarded as the resistant history between overview history and fact-finding history, which separately represent the two wings of positivism and interpretation.
抗战爆发后,无论是史观派还是传统派纷纷拿起纸笔撰写通史,甚至新汉学派学人也放弃了单纯考史的研究路线,由此形成了我国近世以来第二次修史的高潮。
5) The Orphic poems; Orphic mysteries.
奥菲士的诗;奥菲士奥义
6) Olympic history
奥运历史
1.
A review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modern Olympics and poli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lympic history;
从奥运历史看现代奥林匹克与政治的关系
2.
Inheriting Olympic history and spreading Olympic culture——the Olympic official film
传承奥运历史、传播奥运文化的重要载体——奥运会官方电影
补充资料:史前考古学
以文字记载以前时代的考古资料为研究对象,与以文献记载时代为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古学相对,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称史前学或史前史。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都以人类的遗迹、遗物为研究对象,但后者可用文献记载来互证,而前者则完全是不可能的,因此两者在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具有质的差异。
研究范围 史前考古学以史前人类的遗迹、遗物为基础,用考古学的方法来研究当时的文化面貌、经济形态、社会生活和分期断代,同时还要结合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复原自然环境的变迁、人类体质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上的应用,为分期断代提供更具体的论据。
史前考古学的出现,突破宗教传说和文献记载的局限性,空前地延长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和古猿的分化以制造工具为标志,这是劳动的具体象征。史前人类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一直到文字出现,至少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程。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史前时期的下限也颇不一致,象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进入历史时期,中国在前16世纪的商代已出现阶级国家,欧洲的古典时代开始于前6世纪。有些地区的史前时期则延续时间更长,如新大陆的美洲可晚到16世纪,大洋洲晚到18世纪中叶,这些地区在殖民主义者入侵以前,统属于史前考古学研究的范畴。
研究简史 有关史前的传说,在古文献里也有所反映, 例如前8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令》诗篇里,便把人类的发展划分成黄金、白银、青铜、英雄和铁5个世纪;中国东汉袁康所撰的《越绝书》中也把人类使用的工具,分成石、玉、铜、铁4个阶段,这些只是根据古代传说而产生的推理叙述。至于从考古学上得到科学的认识,是从19世纪开始的。1836年丹麦学者C.J.汤姆森提出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分期,奠定了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基础。1865年英国学者J.卢伯克,又把石器时代划分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868年法国考古学家G.de莫尔蒂耶用考古学方法将欧洲旧石器时代文化进行分期,后来经法国考古学家步日耶的补充修改,直到今天还在沿用。1892年英国学者A.布朗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划分了一个过渡期,称之为中石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于是史前考古学的时代划分基本齐备。中国史前考古学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史前考古学基本上填补了时代和地区上的空白,取得空前的成绩。
旧石器时代 在这一时代人类开始出现,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标志,人类的体质具有原始的特征。遗存与若干绝灭动物共存,其地质时代属于更新世,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至一万年前为止。旧石器时代的时间最长,占人类历史的99.8%。至于所谓在其前,尚有"曙石器时代"或"木器时代"等提法,都缺乏事实根据。旧石器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由于地域和时代的不同,文化面貌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分期。关于旧石器时代的划分,一般采用两分法或三分法,即下部旧石器时代、上部旧石器时代,或早期、中期、晚期。后者的划分与人类体质发展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3个阶段相适应。 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无论人类的体质还是文化,都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象火的使用,石器工艺的改进,骨、角、蚌器的应用,艺术作品的出现以及意识形态的发展等,充分反映从人类出现伊始,便在同大自然的艰苦斗争中不断地改造世界而获得生存和发展。欧洲旧石器文化发现丰富,文化系统和分期断代比较清楚,早期遗存有阿布维利文化,阿舍利文化,克拉克当文化;中期遗存有莫斯特文化,勒瓦娄哇文化;晚期遗存有奥瑞纳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等。其中有些文化还影响到北非和西亚。中国也同样有丰富和自成系统的旧石器文化遗存,早期遗存有蓝田人文化、北京人文化、观音洞文化;中期遗存有丁村文化;晚期遗存有峙峪文化、山顶洞文化、小南海文化等。美洲和大洋洲也都有旧石器文化,均属于晚期的遗存。
中石器时代 也有人称其为续旧石器时代。其地质时代已进入全新世,属于冰后期。此时欧亚大陆的气候转暖,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显著不同。人类依然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使用打制或琢制石器,但磨制石器还没有出现。文化面貌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类似之处,不过地域性的色彩更加浓厚,如以地中海沿岸为中心的中石器诸文化,可分为精石器文化和粗石器文化两大群。前者以几何形细石器为代表,属于采集渔猎文化,象欧洲的阿齐尔文化、塔德努瓦文化,均以几何形细石器为主体,用三角形、半月形和梯形的石刀,镶嵌在骨木柄上作为复合工具使用。中国的中石器文化发现不多,如沙苑文化和灵井文化也都以细石器为特征,是从细小的石核上剥下石叶,一般缺少加工,与前述几何形细石器有显著不同。中石器时代大约开始于距今1万年前后,延续的时间不平衡。例如西亚在公元前9000年已出现磨制石器,向新石器文化过渡,欧洲和中亚等地也有的延续到前3000年左右,丹麦的埃泰博勒文化就属于中石器时代的残存文化,其晚期出现的磨光石器和陶器是受了南欧新石器文化的影响,但还保留较原始的状态。
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磨制石器、陶器、纺织的出现。严格地讲,这时已从依赖天然赏赐过渡到生产经济阶段。由于农业和畜牧业是新石器时代产生的标志,因而当出现陶器以前的阶段,也有人称之为前陶文化或原新石器文化。从世界范围来看,地理和时代的因素非常强烈,象旧大陆和新大陆,无论在文化面貌、经济基础和生产手段等方面,都表现了显著的差异,可以分成不同的地区和群体。旧大陆以生产经济为基础的新石器文化,以伊朗、伊拉克、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的所谓"肥沃的半月形地带"为代表,前9000~前7000年的前陶文化开始栽培小麦、大麦,饲养狗、绵羊和山羊,但采集渔猎仍占较大的比重,已形成半稳定性的小规模聚落。使用嵌镶几何形细石器的镰刀、半磨制的石斧、琢制的石容器,但还没有出现陶器。前7000~前6000年的前期文化,农业、畜牧业已经确立,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磨制石斧普遍使用,开始制作深钵形的圜底陶器。前6000~前5000年的中期文化阶段,发明了彩陶和纺织技术,人形陶偶增加,作为家畜的牛也开始出现。前5000~前4500年的后期文化阶段,已形成大规模的聚落,以制作精美的彩陶和营建神庙为其特征,社会分工显著,阶级分化萌芽。不过其他各地的发展规律不尽一致,象中国的前陶文化,目前尚属缺环。以华北为中心,前6000~前5000年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大地湾文化,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聚落和成片的氏族墓地。种植粟、黍一类耐旱作物。磨光石器发达,细石器仍有残余。以三足钵为代表的陶器,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其纹饰有素面、绳纹、篦纹,甚至到了晚期还出现个别花纹简单的彩陶。前5000~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农业、畜牧业有了更稳步的发展,农作物依然是粟、黍两种。其后的龙山文化时期家畜的数量更多了,出现了羊、牛、马等新的品种,制陶工艺空前发达,不仅使用轮制,还出现胎壁薄达2毫米的蛋壳陶,社会分工明显,阶级萌芽,处在文明的前夜。至于长江流域及华南的农业活动,与华北显然不同,如前5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即以种植水稻为主,后来一系列文化都承袭了这个农业传统。因此,不能认为新石器文化及农牧业的起源都源自西亚,在世界范围内应有不同的中心。不适于农耕畜牧的地区或距先进文化中心较远的边远地带,往往以采集渔猎为主,例如欧亚北方地区的篦纹陶文化以及日本的绳纹时代等。至于非洲内陆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以栽培薯芋为主的新石器文化,却没有发展成真正的农业经济,而处于停滞的阶段。新大陆在西班牙人到达以前,除了旧石器文化和中南美的个别金属文化以外,都属于新石器文化的时代,象高度发展的马雅文明,仍属于新石器文化的范畴。新大陆的诸文化群,有以玉蜀黍为主要作物的农耕文化和仍处于采集渔猎经济的停滞新石器文化,甚至有的属于已出现磨制石器,但不见陶器的先陶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 或称金石并用时代,此时使用红铜工具,已掌握铜的冶炼术,用冷锻或铸造法制作红铜器,但主要的工具仍然是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期。但往往由于发现的例证不够典型,在概念上导致混乱,例如有人把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安阳殷墟作为铜石并用时代便是一例。有些考古学家象O.门京(1888~1973)和V.G.柴尔德等人就反对这个时代的概念。中国有没有铜石并用时代也同样是个问题,如齐家文化已出现冷锻和单范铸造的小件红铜器,似可归入铜石并用时代的范畴;但又出现多范合铸的青铜器,据已检验分析的25件铜器表明,红铜占64%,其他属于青铜。另外象甘肃玉门的火烧沟遗址,经鉴定的66件铜器中,红铜占54.6%,余者为含铅、锡的青铜。可证即使有了青铜器,红铜器仍在使用,因而有人认为,红铜器的出现只能象征发展上的过渡。铜石并用时代是否可作为独立的阶段,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青铜时代 青铜是以红铜为主要成分,加入锡的合金。加锡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铜的熔点,加强铜液的流动性以便于铸造,并可加强合金的硬度。由于锡矿的产地有限,开采和冶炼需要一定的技术,因而青铜器的制作往往限于小件或珍贵的兵器、器皿,一般工具仍以石器为限。同时往往出现以铅代锡,或使用铜、锡、铅的三元合金;但合金的硬度较软,不适于实用。青铜器时代是继承新石器时代而发展的,但在一些边缘地区,新石器时代处于停滞阶段,没有经过青铜时代就直接过渡到铁器时代,如日本的弥生时代,美洲和大洋洲便是如此。非洲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
某些地区在青铜时代已经产生了文字记载,如埃及的第1到第18王朝,前14世纪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的商周等,因而已不属于史前考古学的范畴。不过它们的周边地区,如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中亚和西伯利亚等地,青铜时代尚无文字出现,仍处在史前阶段。至于美洲的青铜文化,在公元11世纪以前始出现于南美安第斯山一带,印加帝国基本上也是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最早的铁器于前14世纪之初出现于小亚细亚的东部,其他各地进入铁器时代的时间不甚一致。至于陨铁制品,如西亚在前3000年开始出现的某些刀、短剑和装饰品,中国商代的铁刃铜钺等,则不能作为铁器时代的产物。大部分地区在铁器时代早已进入历史时代。不过欧洲的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不少仍属于史前时代的范畴。这表现了生产工具质料的发展和历史进程的不一致性。
参考书目
G.D.Daniel, A Hundred and Fifty Years of Archaeology, Duchworth, London, 1975.
J.G.D.Clark,World Prehistory:A New Outline,Th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61.
裴文中:《中国石器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安志敏:《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文物出版社,1983。
研究范围 史前考古学以史前人类的遗迹、遗物为基础,用考古学的方法来研究当时的文化面貌、经济形态、社会生活和分期断代,同时还要结合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复原自然环境的变迁、人类体质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上的应用,为分期断代提供更具体的论据。
史前考古学的出现,突破宗教传说和文献记载的局限性,空前地延长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和古猿的分化以制造工具为标志,这是劳动的具体象征。史前人类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一直到文字出现,至少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程。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史前时期的下限也颇不一致,象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进入历史时期,中国在前16世纪的商代已出现阶级国家,欧洲的古典时代开始于前6世纪。有些地区的史前时期则延续时间更长,如新大陆的美洲可晚到16世纪,大洋洲晚到18世纪中叶,这些地区在殖民主义者入侵以前,统属于史前考古学研究的范畴。
研究简史 有关史前的传说,在古文献里也有所反映, 例如前8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令》诗篇里,便把人类的发展划分成黄金、白银、青铜、英雄和铁5个世纪;中国东汉袁康所撰的《越绝书》中也把人类使用的工具,分成石、玉、铜、铁4个阶段,这些只是根据古代传说而产生的推理叙述。至于从考古学上得到科学的认识,是从19世纪开始的。1836年丹麦学者C.J.汤姆森提出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分期,奠定了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基础。1865年英国学者J.卢伯克,又把石器时代划分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868年法国考古学家G.de莫尔蒂耶用考古学方法将欧洲旧石器时代文化进行分期,后来经法国考古学家步日耶的补充修改,直到今天还在沿用。1892年英国学者A.布朗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划分了一个过渡期,称之为中石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于是史前考古学的时代划分基本齐备。中国史前考古学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史前考古学基本上填补了时代和地区上的空白,取得空前的成绩。
旧石器时代 在这一时代人类开始出现,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标志,人类的体质具有原始的特征。遗存与若干绝灭动物共存,其地质时代属于更新世,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至一万年前为止。旧石器时代的时间最长,占人类历史的99.8%。至于所谓在其前,尚有"曙石器时代"或"木器时代"等提法,都缺乏事实根据。旧石器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由于地域和时代的不同,文化面貌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分期。关于旧石器时代的划分,一般采用两分法或三分法,即下部旧石器时代、上部旧石器时代,或早期、中期、晚期。后者的划分与人类体质发展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3个阶段相适应。 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无论人类的体质还是文化,都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象火的使用,石器工艺的改进,骨、角、蚌器的应用,艺术作品的出现以及意识形态的发展等,充分反映从人类出现伊始,便在同大自然的艰苦斗争中不断地改造世界而获得生存和发展。欧洲旧石器文化发现丰富,文化系统和分期断代比较清楚,早期遗存有阿布维利文化,阿舍利文化,克拉克当文化;中期遗存有莫斯特文化,勒瓦娄哇文化;晚期遗存有奥瑞纳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等。其中有些文化还影响到北非和西亚。中国也同样有丰富和自成系统的旧石器文化遗存,早期遗存有蓝田人文化、北京人文化、观音洞文化;中期遗存有丁村文化;晚期遗存有峙峪文化、山顶洞文化、小南海文化等。美洲和大洋洲也都有旧石器文化,均属于晚期的遗存。
中石器时代 也有人称其为续旧石器时代。其地质时代已进入全新世,属于冰后期。此时欧亚大陆的气候转暖,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显著不同。人类依然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使用打制或琢制石器,但磨制石器还没有出现。文化面貌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类似之处,不过地域性的色彩更加浓厚,如以地中海沿岸为中心的中石器诸文化,可分为精石器文化和粗石器文化两大群。前者以几何形细石器为代表,属于采集渔猎文化,象欧洲的阿齐尔文化、塔德努瓦文化,均以几何形细石器为主体,用三角形、半月形和梯形的石刀,镶嵌在骨木柄上作为复合工具使用。中国的中石器文化发现不多,如沙苑文化和灵井文化也都以细石器为特征,是从细小的石核上剥下石叶,一般缺少加工,与前述几何形细石器有显著不同。中石器时代大约开始于距今1万年前后,延续的时间不平衡。例如西亚在公元前9000年已出现磨制石器,向新石器文化过渡,欧洲和中亚等地也有的延续到前3000年左右,丹麦的埃泰博勒文化就属于中石器时代的残存文化,其晚期出现的磨光石器和陶器是受了南欧新石器文化的影响,但还保留较原始的状态。
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磨制石器、陶器、纺织的出现。严格地讲,这时已从依赖天然赏赐过渡到生产经济阶段。由于农业和畜牧业是新石器时代产生的标志,因而当出现陶器以前的阶段,也有人称之为前陶文化或原新石器文化。从世界范围来看,地理和时代的因素非常强烈,象旧大陆和新大陆,无论在文化面貌、经济基础和生产手段等方面,都表现了显著的差异,可以分成不同的地区和群体。旧大陆以生产经济为基础的新石器文化,以伊朗、伊拉克、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的所谓"肥沃的半月形地带"为代表,前9000~前7000年的前陶文化开始栽培小麦、大麦,饲养狗、绵羊和山羊,但采集渔猎仍占较大的比重,已形成半稳定性的小规模聚落。使用嵌镶几何形细石器的镰刀、半磨制的石斧、琢制的石容器,但还没有出现陶器。前7000~前6000年的前期文化,农业、畜牧业已经确立,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磨制石斧普遍使用,开始制作深钵形的圜底陶器。前6000~前5000年的中期文化阶段,发明了彩陶和纺织技术,人形陶偶增加,作为家畜的牛也开始出现。前5000~前4500年的后期文化阶段,已形成大规模的聚落,以制作精美的彩陶和营建神庙为其特征,社会分工显著,阶级分化萌芽。不过其他各地的发展规律不尽一致,象中国的前陶文化,目前尚属缺环。以华北为中心,前6000~前5000年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大地湾文化,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聚落和成片的氏族墓地。种植粟、黍一类耐旱作物。磨光石器发达,细石器仍有残余。以三足钵为代表的陶器,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其纹饰有素面、绳纹、篦纹,甚至到了晚期还出现个别花纹简单的彩陶。前5000~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农业、畜牧业有了更稳步的发展,农作物依然是粟、黍两种。其后的龙山文化时期家畜的数量更多了,出现了羊、牛、马等新的品种,制陶工艺空前发达,不仅使用轮制,还出现胎壁薄达2毫米的蛋壳陶,社会分工明显,阶级萌芽,处在文明的前夜。至于长江流域及华南的农业活动,与华北显然不同,如前5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即以种植水稻为主,后来一系列文化都承袭了这个农业传统。因此,不能认为新石器文化及农牧业的起源都源自西亚,在世界范围内应有不同的中心。不适于农耕畜牧的地区或距先进文化中心较远的边远地带,往往以采集渔猎为主,例如欧亚北方地区的篦纹陶文化以及日本的绳纹时代等。至于非洲内陆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以栽培薯芋为主的新石器文化,却没有发展成真正的农业经济,而处于停滞的阶段。新大陆在西班牙人到达以前,除了旧石器文化和中南美的个别金属文化以外,都属于新石器文化的时代,象高度发展的马雅文明,仍属于新石器文化的范畴。新大陆的诸文化群,有以玉蜀黍为主要作物的农耕文化和仍处于采集渔猎经济的停滞新石器文化,甚至有的属于已出现磨制石器,但不见陶器的先陶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 或称金石并用时代,此时使用红铜工具,已掌握铜的冶炼术,用冷锻或铸造法制作红铜器,但主要的工具仍然是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期。但往往由于发现的例证不够典型,在概念上导致混乱,例如有人把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安阳殷墟作为铜石并用时代便是一例。有些考古学家象O.门京(1888~1973)和V.G.柴尔德等人就反对这个时代的概念。中国有没有铜石并用时代也同样是个问题,如齐家文化已出现冷锻和单范铸造的小件红铜器,似可归入铜石并用时代的范畴;但又出现多范合铸的青铜器,据已检验分析的25件铜器表明,红铜占64%,其他属于青铜。另外象甘肃玉门的火烧沟遗址,经鉴定的66件铜器中,红铜占54.6%,余者为含铅、锡的青铜。可证即使有了青铜器,红铜器仍在使用,因而有人认为,红铜器的出现只能象征发展上的过渡。铜石并用时代是否可作为独立的阶段,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青铜时代 青铜是以红铜为主要成分,加入锡的合金。加锡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铜的熔点,加强铜液的流动性以便于铸造,并可加强合金的硬度。由于锡矿的产地有限,开采和冶炼需要一定的技术,因而青铜器的制作往往限于小件或珍贵的兵器、器皿,一般工具仍以石器为限。同时往往出现以铅代锡,或使用铜、锡、铅的三元合金;但合金的硬度较软,不适于实用。青铜器时代是继承新石器时代而发展的,但在一些边缘地区,新石器时代处于停滞阶段,没有经过青铜时代就直接过渡到铁器时代,如日本的弥生时代,美洲和大洋洲便是如此。非洲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
某些地区在青铜时代已经产生了文字记载,如埃及的第1到第18王朝,前14世纪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的商周等,因而已不属于史前考古学的范畴。不过它们的周边地区,如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中亚和西伯利亚等地,青铜时代尚无文字出现,仍处在史前阶段。至于美洲的青铜文化,在公元11世纪以前始出现于南美安第斯山一带,印加帝国基本上也是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最早的铁器于前14世纪之初出现于小亚细亚的东部,其他各地进入铁器时代的时间不甚一致。至于陨铁制品,如西亚在前3000年开始出现的某些刀、短剑和装饰品,中国商代的铁刃铜钺等,则不能作为铁器时代的产物。大部分地区在铁器时代早已进入历史时代。不过欧洲的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不少仍属于史前时代的范畴。这表现了生产工具质料的发展和历史进程的不一致性。
参考书目
G.D.Daniel, A Hundred and Fifty Years of Archaeology, Duchworth, London, 1975.
J.G.D.Clark,World Prehistory:A New Outline,Th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61.
裴文中:《中国石器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安志敏:《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文物出版社,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