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粟米豆腐
1)  Bean curd with sorgo
粟米豆腐
2)  rice-tofu
米豆腐
1.
The process technology of nutritious rice-tofu made of golden corn and rice was studied.
本实验对有营养功能的金黄玉米、大米米豆腐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
3)  Botticino Fiorito
豆腐花米黄
4)  Setaria Italica (L.) Beauv
粟米
1.
Study on Extracting and Stability of Edible Yellow Pigment from Setaria Italica (L.) Beauv;
食用粟米黄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5)  Stewed Tofu and Dried Shelled Shrimps in Casserole
砂锅海米豆腐
6)  millet catsup
粟米酱
1.
Isolation,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Aspergillus oryzae in millet catsup;
粟米酱米曲霉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2.
Brewing technology of special millet catsup;
特色粟米酱酿制工艺技术
补充资料:粟米
【通用名称】
粟米
【其他名称】
粟米 (《别录》)
【异名】
白梁粟、粢米(陶弘景),粟谷(《齐民要术》),小米(《本草蒙筌》),硬粟(《医学入门》),籼粟(《纲目》),谷子、寒粟(《植物名实图考》),黄粟(《陆川本草》),稞子(《滇南本草》整理本)。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粟的种仁。其储存陈久者名陈粟米。
【植物形态】
粟(《尚书》) 一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秆直立,粗壮。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约25~60厘米,宽2~3厘米,先端尖长,基部近圆形,下面较秃净,上面粗糙;叶鞘无毛,鞘口处有柔毛;叶舌长1.5~5毫米,具纤毛。顶生圆锥花序穗状,通常下垂,长约20~30厘米,径2~5厘米,穗轴密被细毛;小穗椭圆形,长约3毫米,基部有刚毛1~3条,刚毛通常褐色或浅紫色,稀有绿色,其长约小穗的2~3倍;第一卵形,长约为小穗的1/3,3脉;第二颖椭圆形,与不孕小花的外稃等长,5~7脉;不孕小花的外稃椭圆形,结实小花的外稃平凸状椭圆形,长2.5毫米,3脉,表面有皱纹,边缘内卷,包着内稃。谷粒与第一外稃等长,卵状或圆球状,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与其他小穗部分脱离。花期夏、秋季。 我国北方广为栽培。 本植物发芽的颗果(粟芽)、种子的加工品(粟糖)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栽培植物中的粱,与粟为同种。李时珍谓:"粱即粟也,大而毛长者为梁,细而毛短者为粟。"参见"青粱米"、"黄檗米"、"白梁米"各条。
【化学成分】
脱壳种子和带壳种子的干品分别含脂肪1.41、1.68%,总氮2.48%、2.79%,蛋白氮2.41、2.72%,灰分3.15、1.85%,淀粉63.27、77.58%,还原糖2.03、1.98%。另有谓种子含油3%;油中含不皂化物2.39%,固体脂肪酸15.05%,液体脂肪酸70.03%。蛋白质有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多类。种子蛋白质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蛋氨酸。 此外,新鲜植物并含β-丙氨酸和γ-丁氨酸,少量β-胡萝卜素、叶黄素。茎含白瑞香甙类,有毒。
【药理作用】
白瑞香甙的作用参见"瑞香花"条。其甙元有抗菌作用,1:10000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药株),1:5000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1:2000抑制绿脓杆菌,但对枯草杆菌无效。
【性味】
甘咸,凉。陈粟米:苦,寒。 ①《别录》:"味咸,微寒,无毒。陈粟米:味苦。" ②《本草衍义》:"陈粟米:性冷。" ③《纲目》:"咸淡。" ④《本草备要》:"甘咸,微寒。" ⑤《陆川本草》:"甘,平。"
【归经】
①《本草求真》:"专入肾,兼入脾、胃。"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少阴经。"
【功用主治】
和中,益肾,除热,解毒。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陈粟米:止痢,解烦闷。 ①《别录》:"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粟米: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②陶弘景:"陈粟米:作粉尤解烦闷。" ③孟诜:"陈粟米:止痢。" ④《本草拾遗》:"粟米粉解诸毒,水搅服之;亦主热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 ⑤《日用本草》:"和中益气,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陈者更良。" ⑥《滇南本草》:"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治反胃,小儿肝虫,或霍乱吐泻,肚疼痢疾,水泻不止。" ⑦《纲目》:"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煮粥。外用:研末撒或熬汁涂。
【宜忌】
《日用本草》:"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
【选方】
①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汤饮不下:粟米半升,杵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点少盐,空心和汁吞下。(《食医心镜》) ②治消渴口干:粟米炊饭,食之良。(《食医心镜》) ③治孩子赤丹不止:研粟米敷之。(《兵部手集方》) ④治汤火灼伤: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频涂之。能止痛,灭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调敷之。(《崔氏纂要方》)
【名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补遗》:"粟,陈者难化。《衍义》云,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所谓补肾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②《纲目》:"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利小便。韩愗《医通》云:一人病淋,素不服药,予教以专啖粟米粥,绝他味,旬余减,月余痊,此五谷治病之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