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对策的值
1)  value of a game
对策的值
2)  relative value of strategies
策略的相对值
3)  relative value of strategies
策略的相对值;策略相对值
4)  game value
对策值
1.
Let A be the payoff matrix of a matrix game G whose game value is v * .
设A为对策值是v 的矩阵对策G的赢得矩阵 ,a ,b分别是A的最大元素和最小元素 如果A的第i行元素都是a ,那么只要局中人 1坚持用纯策略i,不论局中人 2用何策略 ,局中人 1都将获最好赢得a ,此类“对策”实质上不是真正的对策 ,故称为 1—非实质对策 类似地 ,若A的第j列元素都是b ,则称G为 2—非实质对策 1—非实质和 2—非实质对策统称为非实质对策 ;否则称实质对策 笔者证明了如下结果 :G为 1—非实质对策的充要条件是v =a 。
5)  increment countermeasure
增值对策
6)  Countermeasure on values educates
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补充资料:对策
      汉代出现的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又称"策试"。汉文帝二年(前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再诏举贤良能直谏者,并亲自加以策试,其时参加对策者百余人。察举对策制度自此而成立。所谓对策,就是把策题书于简册之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策问有君主"求言于吏民"之意,策题一般以政事、经义等设问;答策则相当于"应诏陈政",发表政见。王朝往往因灾异、动乱而下诏特举,使应举者对策进言。君主常常亲自主持策问并阅读策文。所以,对策兼有征询政见与考核才识的双重意义。
  
  在汉代,对策之法一般用于特科察举。贤良方正、有道、敦朴、明阴阳灾异等科一般都属于特科,实行对策。晁错、董仲舒、公孙弘,都是通过对策显示了才识而得到君主的赏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对汉代政治曾产生重大影响。答策出色者,可以评为"第一"或"高第"。参加对策者一般都能得到任用,拜为中大夫、谏大夫、议郎、郎中、县令等。
  
  西晋时期,岁举的秀才科也采用了对策之法。根据《晋令》,秀才对策必须五策皆通,才能授官。南朝刘宋时定秀才考格,五问全部合格为上第,四、三为中第,二为下第,仅一问合格为不及第。北朝之秀才亦对五策。南北朝时期,对策的"求言""陈政"的含义在实际上日益淡漠,人们的关注主要已不在于应试者的政见高下,而是其文辞的优劣了。策题与答策,一般都骈四俪六,典雅工巧。所以梁时沈约批评秀才对策已成"雕虫小技",与政治见解毫不相干。隋代设进士科(见科举制),亦采用对策之法。唐代进士考试有时务策五道以考察对策者的政见和文辞,制举诸科常常也要对策。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