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生物圈保护区 BR
1)  biosphere reserve
生物圈保护区 BR
2)  BR extractive
BR提取物
1.
Inhibitory action study of BR extractive on S_(180) sarcoma in mice;
BR提取物对小鼠S_(180)肉瘤抑制作用的研究
3)  Br~-
Br-
1.
A novel stripping voltammetry was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r~-and I~-,with a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chitosan by dropcoating method as a working electrode.
采用滴涂法制备了壳聚糖修饰电极,并分别用于Br-和I-的溶出伏安法测定。
2.
Tests of radionuclide migration in saturated loess soil showed that Br~- migrated faster than ()~3H, this phenomenon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in the study of radionuclide migration, but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by numerical models.
饱和黄土核素迁移实验表明 ,Br-的迁移速度比3 H快 ,这种现象对核素的迁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但常用的模拟方法显然无法模拟出这种现象 。
3.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Br~-was 1.
结果表明,水样中的溴离子浓度增加将增加溴代三卤甲烷和总三卤甲烷的生成量,在Br-离子浓度1。
4)  SBR
BR
1.
The mixing scorch safety ( t s and Δ t ) of four kinds of rubber compounds (NR,SBR,BR and NBR) was measured using a Brabender torque rheometer in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100~140 ℃) and rotor speed range (20~80 rpm),and compared to Mooney scorch safety ( t 5 and Δ t 30 ).
采用Brabender转矩流变仪 ,在混炼温度为 10 0~ 14 0℃和混炼转子转速为 2 0~ 80r·min- 1 的条件下测试了4个胶种 (NR ,SBR ,BR和NBR)的混炼焦烧特性 (ts 和Δt) ,并与门尼焦烧特性 (t5和Δt30 )进行比较 ,指出门尼焦烧不能真正地反映混炼胶在实际加工过程中的焦烧特性。
5)  Br_(-2) dwarf strain
br-2矮生系
6)  NR/BR blend
NR/BR共混物
补充资料:生物圈
生物圈
biosphere

   地球表层中生物栖居的范围。包括生物本身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并可看作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有人认为生物圈仅指生物总体而不包括它周围的自然环境,而另以生态圈一词来概括两者。与生物圈词义相关但界线更难划明确的还有人类圈和智慧圈,前者强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巨大影响,后者指人类的智力所能影响的范围。
    生物圈的范围 地球表层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三圈中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就是生物圈。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主要集中于表层和浅水的底层。大气圈中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在岩石圈中,多数生物生存于土壤上层几十厘米之内。
    生物圈的进化 生命离不开液态水,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地球的自转使地表温度足以维持液态水的存在;地球引力保证了大部分气态分子不致逃逸到太空去;地球的磁场屏蔽了一部分高能射线,使地表生物免遭伤害。这一切为生命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性。原始大气富含甲烷、氨、硫化氢等化合物,属还原性,为大部分生物所不能生存。后来出现了蓝藻,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游离氧,使大气变为氧化性,为需氧生物的出现开辟了道路。随着氧气的增多,高空出现臭氧层,阻止住紫外线,生物才有可能发展到陆地上来。但只是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作用下,形成了肥沃的土壤,经长期的进化,最后才逐步形成目前的生物圈。
    生物圈的能流 太阳能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能量在生物圈中逐级传送,最后以热能形式散发到太空,但地球总体的能量收支大致平衡。到达地 球外层空间(60千米高空)的太阳辐射量约为 8.36焦耳/(厘米2·分),称太阳常数,但只有一半(约47%)到达地面。生物圈各部分实际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差别很大,这是由于纬度、季节以及大气透明度(云层)的影响造成的。热带地区全年接受比较直射的阳光,辐射量最大。随着纬度的增高,地表接受的辐射量降低,最低值(低于4.18×105焦耳/厘米2·年)出现于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因季节变化而产生的差异在高纬度地区更为明显,因为那里的日照时间随季节变化很大。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造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从而影响了地球上的生物分布;它也是地面气流(风)、水流和水气循环的主要动因。
   生物圈中的能流是与物流相伴随的,一般说来,化学元素进入生物体内是靠生物的主动摄取,而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运动则是由气流和水流来完成的。
    人与生物圈 人是生物圈中占统治地位的生物,能大规模地改变生物圈,使其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然而,人类毕竟是生物圈中的一个成员,必须依赖于生物圈提供一切生活资料。人类对生物圈的改造应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会破坏生物圈的动态平衡,造成严重后果。
   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大约300万年的时期里, 人类与其周围的生物和环境处于合理的平衡之中。人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并不明显地超过其他动物。大约1万年以前,人类学会栽培植物,不再局限于采集而能从事更多的创造性活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口增加并向城市集中,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冲击也日益增加。尤其是产业革命以后的近几百年间,开矿、挖煤、采油、伐林、垦荒、捕捞等规模迅速扩大,生物圈的面貌也发生了极大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口的膨胀、世界资源的相对短缺和大范围的环境污染,迫使人们从生物圈的角度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世界上现存的生态系统面对着工业倾吐出来的大量污染物,显得相当脆弱。自工业革命以后,都市不断扩大,自然保护的呼声也随之增高。然而只有到了生态学高度发展以后,人们才对自然保护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自然保护并不是对自然资源弃置不用,任其自生自灭,而是积极地进行合理开发。自然生态系统达到成熟阶段时,其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之间往往保持相对平衡,而系统中的生物种数以及各种群的数量比例也相对稳定。这种生态平衡状态给生态学家以很大的启发:人类不仅要求生物圈能长期稳定地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物质要求,而且要求环境质量不降低。造成这样的人与生物圈系统的总体平衡是人类的主要目标。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