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青霉素;西林(青霉素族抗生素词尾)
1)  -cillin
青霉素;西林(青霉素族抗生素词尾)
2)  -mycin
霉素(抗生素词尾)
3)  resistance to penicillin
抗青霉素
1.
An endophytic fungus resistance to penicillin was isolated from Hyacinthus orientalis by culturing on a preliminary screening medium and in vitro cultured and its anti-microbial activity was detected.
通过用初筛培养基培养,从风信子叶子中分离出一种抗青霉素的内生菌,进行离体培养和抑菌活性检测。
4)  Penicillins
青霉素类抗生素
1.
Affecting Factors of Penicillins′ Stability and Determination of Related Substances;
青霉素类抗生素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有关物质测定方法
2.
Similar to other allergic disorders, the value of total serum IgE or specific IgE will be elevated following the occurrence of penicillins allergic response.
青霉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其过敏反应发生率居各类药物之首,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3.
To elucidat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allergic reaction to penicillins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oss-reactivity and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penicillins, we used radioallergosorbent test (RAST) to examine 8 kinds of specific IgE antibodies of different antigenic determinants in the serum of 195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eaction to penicillins.
青霉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但过敏反应发生率居各类药物之首,研究认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此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
5)  penicillin [英][,penɪ'sɪlɪn]  [美]['pɛnɪ'sɪlɪn]
青霉素类抗生素
1.
To elucidat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allergic reaction to penicillins, we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L-10 and specific 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penicillin allergy.
为进一步探讨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机制与细胞因子及其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本文对102例过敏病人和86例正常对照进行检测。
6)  penicillin [英][,penɪ'sɪlɪn]  [美]['pɛnɪ'sɪlɪn]
青霉素;盘尼西林
补充资料:青霉素
      沿革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A.弗莱明在实验室发现了青霉素及其抑菌作用,1938~1941年H.W.F.弗洛里和E.B.钱恩经分离制得青霉素,并发现它对许多严重的全身性细菌感染有良好治疗效果,是一个高效低毒抗生素。青霉素的出现,在医学上开创了抗生素药物治疗的历史,对治疗人畜炎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青霉素生产初期,在克氏培养瓶中进行表面培养,浓度仅能达到每毫升8~12单位。这样,几百个瓶子生产的量,只够一个病人使用。直到1943年,才试验成功在发酵罐里,采用通气搅拌的深层培养法生产青霉素。
  
  目前,生产青霉素的发酵罐体积已扩大到百吨以上,发酵液浓度已达每毫升 60000单位左右。但随着青霉素的大量使用,细菌对青霉素产生的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的蔓延已成临床上一个严重问题。其次,青霉素还存在抗菌谱不够广,易引起过敏反应等问题,因而其应用受到限制。1959年,美国J.C.希亨和K.R.亨利-朗根从青霉素发酵液中分离出青霉素母核6APA并成功地合成了第一个半合成青霉素──苯氧乙基青霉素。从此开始了对青霉素结构改造的研究,用微生物合成与化学合成相结合的方法,生产很多各具特点的新型半合成青霉素,使青霉素类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生产方法  天然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生产方法完全不同。
  
  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 G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两个步骤。①菌种发酵:将产黄青霉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 7~10天,即可得青霉菌孢子培养物。用无菌水将孢子制成悬浮液接种到种子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24~28h,然后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发酵罐(见彩图)已灭菌的含有苯乙酸前体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7天。在发酵过程中需补入苯乙酸前体及适量的培养基。②提取精制:将青霉素发酵液冷却,过滤。滤液在pH2~2.5的条件下,于萃取机内用醋酸丁酯进行多级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液(见彩图),转入pH7.0~7.2的缓冲液中,然后再转入丁酯中,将此丁酯萃取液经活性炭脱色,加入成盐剂,经共沸蒸馏即可得青霉素G钾盐。青霉素G钠盐是将青霉素 G钾盐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钠型)而制得。
  
  半合成青霉素  以6APA为中间体与多种化学合成有机酸进行酰化反应,可制得各种类型的半合成青霉素。
  
  6APA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青霉素酰化酶裂解青霉素G或 V而得到。酶反应一般在40~50℃、pH8~10的条件下进行;近年来,酶固相化技术已应用于6APA生产,简化了裂解工艺过程。6APA也可从青霉素 G用化学法来裂解制得,但成本较高。侧链的引入系将相应的有机酸先用氯化剂制成酰氯,然后根据酰氯的稳定性在水或有机溶剂中,以无机或有机碱为缩合剂,与6APA进行酰化反应。缩合反应也可以在裂解液中直接进行而不需分离出6APA。
  
  应用  由于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破伤风杆菌和白喉杆菌等均有作用,常用于由上述细菌感染的蜂窝组织炎、肺炎、脑膜炎和脓肿等疾病的治疗。最近,半合成青霉素的品种发展很快,扩大了抗菌谱,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也都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