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图形后效
1)  figure aftereffect
图形后效
2)  figural displacement aftereffect
图形位移后效
3)  figural aftereffect in kinesthesia
运动感觉图形后效
4)  figural aftereffect
形象后效
5)  pattern efficiency
图形效率
1.
The relation of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 C u ) and deviation coefficient ( C v ) in normal distribution are proved and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pattern efficiency ( E p ) in practice are analysed, which have certain effect to practice.
本文分析了研究节水灌溉技术特性参数的必要性,证明了正态分布下均匀系数 Cu 与变差系数 Cv 的关系,分析了采用图形效率 Ep 表示灌水均匀性的优点,对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6)  performance graph
绩效图形
补充资料:图形后效
      连续注视一个图形之后影响感知随后图形的知觉现象。1925年首先由E.H.维尔霍夫发现,30~40年代J.J.吉布森、W.克勒和H.瓦拉赫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吉布森发现,在被试注视一条垂直而稍弯曲的曲线5~10分钟后,这条曲线就变得不那么弯曲了;如果在呈现曲线之后,立即把刺激物换成一条直线,那么直线看上去就略显弯曲。弯曲的方向恰好与原来曲线的变曲方向相反。这就是曲线后效。如果让被试先注视一条从垂直或水平位置适当倾斜的直线,再看一条垂直或水平的直线,被试便认为这条直线倾斜了,这就是直线倾斜后效。1944年克勒和瓦拉赫通过实验发现了图形的位移后效(图1)。当被试注视I图1分钟后,再注视T图,这时T图左侧的两个图形似乎被I图左侧那一个图形向上下两个方向推开;而T图右侧的两个图形似乎被I图右侧那两个图形向内挤压到一起。总之,T图在空间上从事先注视过的图形的位置上移开了。图形后效的作用一般很短暂,只有在个别情况下,后效可以维持几天至几星期。
  
  心理学家研究了影响图形后效的因素。克勒和瓦拉赫研究了注视图形与测验图形的距离对位移后效的影响。他们提出,位移是两种图形距离的函数。在中等距离时,位移数值最大,在距离过小或过大时,位移数值最小。E.R.哈默1949年研究了图形后效的时间因素,发现在看注视图形后紧接着看测验图形,位移最大;随着注视后时间的增加,位移渐减。位移大小还依赖注视时间的长短。注视时间超过5秒已有后效产生;注视时间为60秒时,位移的数值最大。此外,注视图形与测验图形的相对大小,被试的注意状态对图形后效也有明显影响。
  
  根据上述发现,克勒提出了解释图形后效的餍足理论。他指出,由于注视I图形在视神经上产生的电冲动,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细胞的极化,并形成了一个相应的餍足区。这个餍足区迫使随后由T图形引起的皮层电流,绕过这一高度餍足了的区域,从而使看到的T图形出现大小和位移的变化。餍足理论受到各方面的批评。K.S.拉什利和周杲良等将金箔放置在猴脑枕叶的表面,使皮层电流出现短路,结果并未出现视觉图形的破坏。这说明关于皮层餍足区的假说是不能成立的。1950年C.E.奥斯古德提出了统计理论。他认为,图形的轮廓在皮层上的投射,可以用兴奋的正态分布来表示(图2)。轮廓处兴奋最高;距离轮廓越远,兴奋越低。被试注视I图后,在皮层第17区产生了假想的兴奋分布(Ia)。这种分布由于疲劳而展开了(Ib)。以后,被试注视T图,皮层上兴奋的分布由Ta变成Tb,测验图形轮廓的表面位置由T变化到T′,因而导致位移现象。
  
  近20年来,由于感受野学说的提出,人们对研究视觉适应现象的兴趣大大提高。视觉适应不仅表现为明适应、暗适应、颜色适应,而且表现为对线条方向、长短、运动的适应。图形的位移后效和倾斜后效成为人们研究适应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工作对间接了解人脑中特征觉察器的活动,探讨视觉系统的编码特征有重要意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