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香港工程师学会计划A训练
1)  Hong Kong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Scheme "A" Training
香港工程师学会计划A训练
2)  Hong Kong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香港工程师学会
3)  Member,Hong Kong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MHKIE]
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员
4)  Hong Kong Institute of Planners
香港规划师学会
5)  Institute of Financial Planners of Hong Kong,The
香港财务策划师学会
6)  AssociationofConsultingEngineersofHongKong
香港顾问工程师协会
补充资料:香港规划
      香港是亚洲和世界上重要的贸易、交通、金融、旅游中心,也是世界上巨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位于广东省珠江口以东,深圳河以南。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包括230多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66.53平方公里,1985年总人口542.3万人。香港原为中国领土,1842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根据1984年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从1997年起,中国将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实现"一国两制"的构想。
  
  规划概况  1939年香港当局制定《城市设计条例》。1947~1948年,英国人P.艾伯克龙比为香港地区的发展拟定了规划大纲,建议修筑过海隧道,填海造地,改变铁路线,搬迁兵营,扩建工厂和居住区,以及在新界发展新城镇等。1953年,在当时的工务局内成立了城市规划机构,当地政府又设立了"城市设计委员会"。香港当局于1970年完成了《香港规划大纲》,英文为ColonyOutline Plan, 1974年改英文名为 Hongkong Outline Plan,这是指导以下层次的规划和建设的准则。1980年后《大纲》分解为《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标准与准则》两部分。到1983年底,香港完成了城区26个规划分区(总共有41个分区)以及 8个新市镇的《法定分区规划大纲》。法定分区规划大纲是香港最主要的规划图,编制过程中征集各方面意见后,由政府批准,具有法律效力。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土地及楼宇空间的利用和主要道路系统。
  
  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  香港境内山峦起伏,山岭和丘陵占土地面积四分之三以上,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据1985年统计,城市建成区(包括新市镇)用地约10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6%;村镇建设用地74平方公里,占7%。因土地奇缺,自1855年起,香港开始填海造地。1945~1983年,所造土地占香港现有土地面积的1.7%。今后计划在香港本岛东西部及九龙西部继续填海造地,以便改造旧城,缓解过分拥挤的状态。
  
  香港人口增长快,人口密度高。香港总人口从1961年的313万人增至1982年的529万人。1972~1982年,平均年人口增长率为2.4%,同期人口自然增长率由 14‰下降到12‰,但移民数量骤增,仅1978~1980年移民的年增长率为3.9%;从1981年起有所下降。因为地少人多,香港当局长期以来采取"高层、高密度"的城市建设方针。近十几年新建的住宅、厂房和办公楼多数在20层以上。许多建筑物都是多用途的综合性楼宇,形成高度集约式发展的空间结构形式。据1981年调查,九龙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7022人,新九龙为45154人,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自1984年以来,香港重视研究旧城区的重建工作,希望改善旧区的居住环境和充分利用土地的发展潜力,已着手组织一个土地发展公司,专门负责此项工作。
  
  新市镇建设  人口迅速增长,香港本岛和九龙已经难以容纳,所以从60年代起,在现有市区以外地区建设新市镇。70年代制定了在新界建设新市镇的庞大计划,预计可容纳300万人,以供疏散现有市区人口和容纳至20世纪末新增人口的需要。建设中的新市镇有荃湾、沙田和屯门,以及在原有乡镇基础上扩建的大埔、粉岭和元朗;刚开始建设的还有将军澳和天水围。新市镇均按自足和均衡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建设:每个新市镇都设有市场、商店、学校和其他公共设施,公共交通比较方便。目前,这些新市镇尚未能达到就业和居住的平衡,有许多居民还是每天来回市区工作,引起交通运输问题。
  
  住宅  自1954年起,香港的住宅机构开始致力于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到 1973年已拥有公房 35万套。1985年公房总量增至近60万套,居住240万人;私人楼房73万套,约住252万人。这些公房,特别是70年代以后兴建的,附近大都建有商场、学校、停车场、儿童游戏场、绿地等配套设施。但住房建设尚不能满足需要,目前仍有大约50万人住在简陋的临时房屋里。
  
  交通  城市的高速和密集式发展,新市镇的建设,以及经济活动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予香港城市交通系统以沉重的负担。同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相比较,香港的交通特点是:汽车拥有率较低,道路容量有限,依靠公共交通为主。1985年,全香港领有执照的机动车辆为26.3万辆(1984年底注册机动车辆约为31.5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为14.5万辆;道路总长度1323公里。工作出行和上学出行使用机动车辆的人数中,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占90%以上。1976年提出的受香港当局委托进行的交通研究报告认为,香港必须发展地下铁道和大运量的运输方式,采用多层次的交通系统(轻便铁路、公共汽车、电车、出租车、轮渡等),并限制私人汽车。香港当局据此于1979年提出交通政策:发展并改善公共交通;改善和有效地利用现有道路系统;控制私用车辆的增长等。1979年以后,香港完成的重大交通建设项目有:新界的环形干道;香港岛的东海岸高速走廊;连接香港、九龙和荃湾的地下铁道;九龙至罗湖的铁路电气化和双轨工程。此外,屯门至元朗的新型有轨电车线路也在建设中。(见彩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