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贴齐网格线
1)  snap to grid
贴齐网格线
2)  mesh alignment
网格对齐
1.
In order to extract watermark from meshes attacked by affine transformation or topological change,the mesh alignment and resampling algorithms are also presented.
同时给出了网格对齐和重采样算法,以从经受旋转变换和拓扑发生变化的网格中检测水印;从理论上分析了方法的鲁棒性;并通过实验对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验证了方法的透明性和鲁棒性。
3)  body-fitted grid
贴体网格
1.
Generation of body-fitted grid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2-D sediment movement equation in body-fitted coordinate regions;
贴体网格的生成与平面二维泥沙运动方程在贴体坐标区域中的变换
2.
In this article, we attempt to use some methods to improve-LES computation technology such as body-fitted grid ana.
针对于此,可以通过一些方法,例如贴体网格分析、卫星遥感技术,局部网格加密技术,改进大涡模型的计算条件,考虑泄漏事故一旦发生时,道路、房屋、气候对于气体扩散的影响,对事故的致灾机理从动力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4)  body fitted grid
贴体网格
1.
Three dimensional multiple block body fitted grid in a manifold junction of two cylinders,which are at an arbitary angle and have different diameters,is generated in couples.
利用分块耦合技术生成了两圆柱管成任意角度、管径不相等的三分支联接的三维贴体网格。
5)  body-fitted grids
贴体网格
1.
The body-fitted grids were generated using a system of elliptical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利用椭圆型微分方程和区域法生成三维贴体网格,k-ε模型预估紊流特性,EBU-Arre-henius紊流燃烧模型估算化学反应速率,六通量模型预估辐射通量以考虑其对壁面和气流温度的影响。
2.
Based on the 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 (DSMC) method, the molecules tracing and locating method of structured body-fitted grids, which is called grid face vertical vector tracing method, is developed.
基于DSMC方法,发展了一种结构化的贴体网格的分子运动轨迹跟踪和定位的方法———网格面法向量判断法。
3.
With the structured body-fitted grids, the movement of simulate molecular is traced and the collision molecules is selected.
本文采用结构化的贴体网格,来对模拟分子的运动进行定位和对碰撞对进行抽样统计。
6)  body-fitted mesh
贴体网格
1.
The numer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with irregular body-fitted mesh finite volume method and explicit MacCormack predictor-corrector method for solving these equations.
采用非规则贴体网格有限体积法和显示MacCormack法步进求解方程,并且利用新滩滑坡的相关资料进行了验证。
2.
For investigating 3-D fluid flow in a Y-tube with circular cross section,a body-fitted mesh is gen-erated by using Thompson s method and a numerical prediction of the laminar flow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SIM-PLE-C algorithm.
本文以圆截面叉管内的三维流动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椭圆型变换方法生成了贴体网格系统,然后采用SIMPLE-C算法对管内的层流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并给出了Reynolds数分别为100和800时的计算结果,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讨论。
3.
In this thesis a numerical model to solve the planear 2-D Depth-Integrated Flow(DIF) has been established with irregular body-fitted mesh Finite Volume Method and explicit MacCormack predictor-corrector .
本论文采用非规则贴体网格有限体积法和显式MacCormack预测-校正法求解平面二维水深积分方程,对明渠水流运动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且应用该数值模型计算了14种不同的桥墩体型、来流、收缩比的组合工况下的桥墩壅水问题。
补充资料:格奥格-奥古斯特-格丁根大学
格奥格-奥古斯特-格丁根大学
格奥格-奥古斯特-格丁根大学

格奥格-奥古斯特-格丁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简称格丁根大学,位于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州南端的大学城格丁根市,因英王乔治二世创建而得名。始建于1734年,于1737年向公众开放。

历史

始创

1734年时为英国国王及汉诺威大公的乔治二世决定委派其重臣冯·明希豪森在格丁根创办一所大学,旨在弘扬欧洲启蒙时代学术自由的理念,格丁根大学也因此一开欧洲大学学术自由之风气。大学创办之初,即设有神学、法学、哲学、医学四大经典学科,尤以自然科学和法学为重。

18-19世纪

整个18世纪,格丁根大学因其极为自由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氛围而居于德国大学中心地位。到1812年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图书藏量25万册,被海内外认可的一所现代化大学。拿破仑曾于此研习法律,并言“格丁根是属于全欧洲的”。

格丁根大学初以法学闻名于世。18世纪德国著名国家法学大师皮特曾于此执教半个世纪,而吸引了大批学生求学,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梅特涅,柏林大学的创办者威廉·冯·洪堡都是他的学生。至1837年其建校100年时,格丁根大学因几乎每年法学院注册的学生均占全校在读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而被称为“法科大学”。而格丁根大学也因此成为18世纪德国公法学的麦加。

1837年发生了著名的“格丁根七君子事件”,格丁根的七名教授因反对汉诺威国王废除宪法之举而被驱逐出格丁根大学,格林兄弟也在此列,这一事件反映出格丁根的知识份子对自由的热爱与捍卫宪法的勇气。此后,古斯塔夫·胡果和爱希霍恩于19世纪在此执教并成为德国历史法学派的先驱。19世纪末,创造“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著名民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在此任教。

更让格丁根成为世人瞩目的科学中心的是其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被称为“最重要的数学家”的高斯就于18世纪任教于此并开创了格丁根学派。此后,黎曼、狄利克雷和雅可比在代数、几何、数论和分析领域做出了贡献。到19世纪,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和克莱因更是吸引了大批数学家前往格丁根,从而使德国格丁根数学学派进入了全盛时期。到20世纪初,格丁根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世界数学中心和麦加圣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时期,格丁根大学在全欧乃至世界上的学术地位达到了顶峰。

4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格丁根大学学习、任教或研究,其中大部分为物理和化学奖,其他为医学、和平及文学奖。不过因为大多数诺贝尔奖都是在20世纪上半叶获得的,其得主多已去世。在这半个世纪从这里走出的诺贝尔奖得主人数位居世界大学第八位,创造了“格丁根诺贝尔奇迹”。此外,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联邦德国前总统里夏德·冯·魏茨泽克及前总理格哈特·施罗德均曾于格丁根大学学习法律。德国大诗人海涅也在此取得法学博士。格林兄弟在此任教并编写了第一部德语词典。现象学大师埃德蒙德·胡塞尔在此任教,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与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也先后求学于格丁根。

纳粹时期

1933年希特勒上台,对犹太人进行残酷迫害,格丁根大学也因此受到致命重创,大批知名的犹太籍科学家和学者被迫离开格丁根,去往美国。世界科学的中心立刻从德国转向了美国。

现状

2005年格丁根大学的在册学生人数近2万5千人,其中包括大学生24,398人和博士生643人。教授420名,教研人员共3千多人。它所属的医药学校下设19个中心,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诊所。自从1980年以来,该大学已经根据不同学科成立了14个院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