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魏森博恩,G.
1)  Günther Weisenborn (1902~1969)
魏森博恩,G.
2)  Weissenhofsiedlung
魏森霍夫住宅博览会
1.
On the Richness of Architectural Exhibitio(nPart One) ——A Rereading of the Weissenhofsiedlung;
建筑展览的“厚度”(上)——重读魏森霍夫住宅博览会
3)  Weibo's guards
魏博牙兵
4)  WeiBenhof
魏森霍夫
5)  Gottfried Benn (1886~1956)
贝恩,G.
6)  Andrew Feenberg
费恩博格
1.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Criticism by Andrew Feenberg;
费恩博格的技术批判理论
补充资料:魏森博恩,G.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剧作家。青年时期在波恩学习医学、德国文学和哲学。1928年迁居柏林,从事戏剧活动。1931年同 B.布莱希特合作改编М.高尔基小说《母亲》。1933年后遭纳粹通缉,化名克里斯蒂安·蒙克,继续从事写作。1937年任席勒剧院艺术顾问,参加地下反法西斯斗争。1942年被判叛国罪入狱。1945年被苏军解放,被任命为卢考市长。1946年重返柏林,创建赫伯尔剧院。1951年任汉堡剧院主任艺术顾问。1969年逝世。
  
  1928年,魏森博恩发表第一部剧作《潜水艇S4》,采用报告文学手法,表现反战主题,上演后引起强烈反响。战后创作的《地下工作者》(1945),表达了作者从事地下反法西斯斗争的经验;《罪恶的渊薮》(1946)描写两个大资本家的不道德行为;《两个天使下车》(1954)以讽刺喜剧手法,描写两个火星姑娘在地球上的种种遭遇,表现了作者的反战思想;《格廷根大合唱》(1958)歌颂了格廷根18位科学家反对原子备战的精神。重要作品还有《瑙依贝尔夫人》(1935)、《欧伦施皮格尔的叙事谣曲》(1949)、《罗夫特》(又名《丢失的面子》,1956)等。1956年和1961年曾两度访华,并改编昆曲《十五贯》,于1959年在汉堡上演。
  
  反对军国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是魏森博恩剧作的重要主题。他晚年提出"无地点戏剧学"原则,认为舞台上的布景、道具和布幕会限制观众的想象力,强调运用陌生化效果和技巧性表演,反对幻觉戏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