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印度尼西亚电影
1)  Indonesia, cinema in
印度尼西亚电影
2)  Indonesia [英][,indəu'ni:ʒə]  [美][,ɪndo'niʒə]
印度尼西亚
1.
Oil resource of East Seram Island,Indonesia;
印度尼西亚Seram岛东部地区油源条件
2.
Reef Trap Characteristics of Kais Carbonate in Salawati Basin,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亚萨拉瓦提盆地第三系K ais组碳酸盐岩生物礁圈闭特征
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Iron Quality of Mt.Gugu in Nanjialimandan Province of Indonesian;
印度尼西亚南加里曼丹省姑姑山铁矿石质量初步研究
3)  Indonesian waters
印度尼西亚海域
1.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rawlnet used by fishing vessels of China in Indonesian waters;
对印度尼西亚海域中国渔船使用拖网渔具的分析和探讨
4)  Indonesian passage
印度尼西亚通道
1.
Such a plate configuation made the Indonesian passage wider and might have affected climate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澳大利亚板块位置较现代偏南时,海洋次表层南赤道海水穿过印度尼西亚通道直接进入印度洋,注入赤道潜流的南赤道海水减少,使得赤道潜流主要来源于北赤道海水,造成赤道太平洋海温比现在冷,其中以赤道西太平洋海温降低幅度最大。
5)  Polyalthia tsiangiana
印度尼西亚暗罗
6)  Indonesian studies
印度尼西亚研究
补充资料:印度尼西亚电影
      由于长期处在殖民统治下,印度尼西亚电影生产起步较晚。20世纪20年代中期,始有荷兰人和华人资本的小电影公司出现,荷兰人所拍影片多模仿好莱坞情节片,华人所摄影片则多为侦探、神话和武侠类,且产量都不高。
  
  1933年,印度尼西亚人巴什蒂亚尔·埃芬迪与中国人一起导演了《安佳·达西玛》,这是印尼拍摄的第一部有声影片。1934年,荷兰人M.弗兰肯在印尼自编自导了一部表现爪哇农村生活的半纪录性的影片《稻米之歌》,第一次起用印尼人担任演员。这些影片为印尼民族电影的起步创造了条件。1937年,商业上最成功的影片是由华裔、荷兰裔印尼人联合导演,由印尼著名歌唱家鲁姬亚主演的《月光曲》。同年,印尼人开始自己组织生产影片。
  
  日本占领时期(1942~1945),电影业完全控制在侵略者手中,仅拍了4~5部影片。其中,贝尔巴塔·沙里的《胡基安》和S.巴林狄赫导演的《我的梦》,被认为是具有印尼民族特色的影片。
  
  印尼独立前,最有影响的电影公司是华裔郑锦熙父子的爪哇电影公司,它为印尼的电影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同时也摄制了一些受东南亚观众欢迎的影片,如《梭罗河之誓》、《一条手巾》等。1945年,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同卷土重来的荷兰殖民军作战,电影生产几乎完全中断。直到1948年,在临时首都日惹拍出了《铁古泰隆河之泪》(巴林狄赫和安德佳尔·阿斯马拉导演)之后,电影生产才开始恢复。
  
  1950年,国家电影制片厂在万隆成立,它除自己生产纪录片和故事片外,也对私营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当时印尼共有4家私营公助公司:柏沙里公司、柏菲尔公司、飞鹰公司和金箭公司。这时期,印尼有进步意义的影片是柯托特·苏卡迪导演的《残疾人》(1952)、巴斯基·埃芬迪导演的《归来》(1952)、伊斯梅尔·乌斯马导演的《不可饶恕的罪行》(1951)等。在废除了与荷兰签订的林芽椰蒂协定之后,印尼摄制的较重要的影片有《查雅布拉纳》(1958,柯托特·苏卡迪导演)、《战士》(1959,伊斯梅尔·乌斯马导演)、《杜朗》(1961,巴赫迭·夏坚导演)、《小星》(1963,维姆·翁保合导演)等。
  
  1963年发生政变后,影片产量减少。为了保护本民族的电影,政府情报部设置了电影管理机构,向进口影片征收税金,国产片产量逐年增加。到60年代末,印尼电影在东南亚已有一定竞争能力。70年代以来,印尼曾提出拍摄树立自己民族形像的影片,并于1979年设立国家电影委员会,参加管理影片生产、发行和人才培养等。到80年代初,影片年产量一度达50多部。但到1985年前后,年产量又降至10部左右。这一段时间内重要导演有维姆·翁保合,其代表作是《妈妈》(1972)、《无辜的新嫁娘》(1974)、《情夫》(1975);T.朱乃迪,代表作是《幻想破灭》(1973);苏瓦尔迪·哈桑,代表作是《义子》(1974)、《绝望的泪》(1975);堤古赫·卡拉西,代表作是《1828年11月》(1979);阿米·普里约诺,代表作是《雅加达、雅加达》(1977)、《西堤·珀蒂威医生回到农村》(1980)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