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茶史
1)  history of tea in China
中国茶史
2)  Chinese tea
中国茶叶
1.
Analysis of Chinese tea price in Morocco market and its demand elasticity;
中国茶叶在摩洛哥市场的价格及需求弹性分析
2.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tea's overseas markets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清至民国时期中国茶叶海外市场分析
3.
However, since the 1980's,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bility of Chinese tea was decreased constantly, in the keen competition with India, Sri Lanka, Kenya and Indonesia.
茶叶产业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优势产业,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茶叶面临着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和印尼等国强有力的竞争,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
3)  Chinese tea drinking
中国饮茶
4)  Chinese tea set
中国茶具
1.
The paper begins with the materi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 set,and then demonstrates material’s important effect in product design via the analysis on practicability of tea set.
从中国茶具材质的发展历程出发,通过对茶具材质实用性的分析论证了材质在产品设计实用性中所起到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同时揭示出在着重考虑材质的优选之外,影响产品设计实用性的因素还与外形结构、制作工艺等物质技术条件以及绿色环保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密切相关。
5)  Chinese Tea House
中国茶楼
1.
Based on this orienta- tion the small island is taken as an integer of land- scape for consideration in planning design, with emphasis laid on the Chinese Tea House, Chinese Garden, China Village and night scenery in asso- ciation with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art of garden- ing landscape.
根据这一定位,规划将小岛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全面把握,结合中国文化、中国园林景观艺术,重点对中国茶楼、中国园林、中国村和夜景进行设计。
6)  China black tea
中国红茶
补充资料:中国茶史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的古称甚多。如荼、诧、荈、槚、苦荼、茗、莈等,在古代有的指茶树,有的指不同的成品茶。至唐代开元年间(公元8世纪),始由"荼"字逐渐简化而成"茶"字,统一了茶的名称。现在世界各国"茶"字的读音,大多由"茶"、"槚"、"诧"、"荈"以及"荼"等的音韵转变而来。
  
  起源  中国自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虽无可稽考,但可说明知茶有用为时甚早。唐代陆羽在其所作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不但描述了茶树的形态,而且指出茶产于中国南方。根据现代植物学考察资料,今云南、贵州、四川一带古老茶区中,仍有不少高达数十米的野生大茶树,且变异丰富、类型复杂。世界山茶科植物绝大部分分布于云贵高原边界山区等地,可说明这里是茶的起源地。以后由于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和人工选择的结果,才使同一茶属的野生茶树在系统发育中分化出不同的种类。现在云南西南地区大叶野生茶树分布相当普遍。而到了贵州、四川并进一步由西向东,由于人工干预的影响,茶树形态就由乔木而灌木、叶形也由大而小,现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分布的主要是中小叶茶树。
  
  生产发展  茶的栽培起自何时,秦、汉前尚乏直接史料。茶被发现和利用初期,除用作药物外,也作为朝贡品和祭祀品。西汉王褒《僮约》中有"武阳傱荼"、"烹荼尽具"之句,可见当时饮茶习惯已进入富贵人家日常生活。对茶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了茶的栽培和传播。早在秦代,茶已由四川传至陕西、甘肃、河南一带。后道教、佛教盛行,提倡饮茶,茶的消费益增。天台山、峨嵋山和庐山等僧寺周围很早已开始栽茶。从东汉到南北朝的500多年间,茶树又进一步推广到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以至岭南各地。当时江南一带饮茶已成风尚。唐代中叶,饮茶之风已遍及南北。随着茶叶逐渐成为商品,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手工制茶作坊、官办的"山场"和"官焙"。陆羽在《茶经》中说茶的品质"野者上,园者次",指出了山地野生茶优于庭园栽培茶的品质,但栽培茶仍迅速发展。《茶经》系统介绍了唐代全国已划分的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和岭南八大茶区,所辖计33个州。当时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之盛,堪称中国茶叶史上的一个高峰。宋代茶的栽培又有扩展,南宋时已有66个州、 242个县产茶。产量以四川的成都府路和利州路(广元一带)最多,约占全国的半数,年产量约20多万担。元、明、清以后,茶叶生产继续增长,在福建、江西、安徽和浙江等地逐渐成为山区农村的一种主要副业。在茶叶生产发展的同时,封建统治者对茶的经济价值日益重视。唐德宗贞元九年(793)正式税茶,把茶的生产、贸易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来源。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又实行"榷茶法",对茶叶实行专卖,甚至强令茶树移植"官场",严禁私茶,引起人民反抗。宋代改行"茶引"法,允许商人运销,政府从中抽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又卖行茶马交易政策。但茶叶专卖制度在宋以后各代均仍沿用。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外国商人为了从茶叶贸易中谋利,将中国茶叶大量运销欧美,促进了茶叶出口。至1886年,输出量达到260多万担的最高峰。当时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和湖南、湖北茶树的栽培发展尤快,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和汉口等地均有洋行经营茶叶买卖。洋行买办和官僚资本家结成一体,控制内外市场,残酷剥削茶农;加以英国人又在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大量发展茶叶生产,至20世纪初,中国茶叶产量日减。后因战争影响,山区生态条件受到破坏,引起水土流失,更使茶叶生产大幅度下降。1946~1948年间的年平均出口量仅27万担,全国总产量不到100万担。这种情况,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在,中国产茶区南起海南岛、北至山东胶东半岛,遍布全国18个省(自治区)。1985年茶叶产量已达820多万担,外销茶达280多万担。
  
  技术演变  中国古代很早就对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适宜的生态条件有所认识。东晋杜毓《荈赋》有:"灵山维嶽,奇产所镜,厥生茗草。"唐、宋时期对宜茶之地和种茶方法等有许多记述。陆羽《茶经》记载种茶"法如种瓜";"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指出了土壤不同对茶树生长及品质的影响。古人还根据茶树性喜温湿环境的特性,总结出"名山出好茶"和"幽野产好茶"的实践经验。古茶书对茶树品种分类、茶叶采摘时间和标准都有不少记载,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茶叶最初是将鲜叶晒干或晾干后即"煮作羹饮"。秦、汉时采叶作饼,北魏时《广雅》中有"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的记载。唐代制茶技术大有改进,已能制造蒸青团茶。宋时制茶之法愈精,出现片茶和散茶两大类。随"斗茶"之风兴起,也产生了许多名茶。元明代以来,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绿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红茶6大茶类(见中国古代食品贮藏与加工)。
  
  传向国外  中国茶向世界其他国家传播,有史料记载的以日本最早。隋文帝开皇年间,中国饮茶风俗随佛教文化传入日本。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日本僧人最澄禅师来浙江学佛,回国时携回茶子种植于滋贺县今池上茶园,此后茶树栽培在日本就逐渐由此向中部和南部传播。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96),荣西禅师又由浙江带回茶子种于佐贺县,使日本种茶事业进一步发展。828年朝鲜使者金大廉由中国带回茶子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茶叶生产也得以开始。亚洲其他国家如印度尼西亚等自18世纪起才从中国引入茶子开始茶叶生产,19世纪中叶始有较大发展。非洲则在19世纪50年代前后开始发展种茶,20世纪才获得较快发展。欧洲虽早在13世纪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已知饮茶之事,但直至17世纪初才开始从中国购买茶叶。俄国从中国引入茶子的时间更迟,1883年才开始大面积种植。现在世界产茶国家已有50多个,茶已成为许多国家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饮料。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