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认知不协调理论
1)  Festinger's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认知不协调理论
2)  recognition coordination theory
认知协调理论
3)  Cognitive dissonance
认知不协调
1.
According to Festinger s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people s cognitive system has a tendency to keep consonance.
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系统有保持协调一致的倾向。
4)  cognitive consonance
认知协调
5)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认知失调理论
1.
In social psychology,the theory of cognitive consistency is a very important social cognition theory,whose theory includes Heider s cognitive balance,Newcomb s symmetry theory,Osgood s cognitive consonance and Festinger s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have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社会心理学中,认知一致性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理论,其中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纽科姆的认知均衡理论、奥斯古德的认知和谐理论以及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2.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provides a new view for guiding and rectifying children s misdemeanor, which takes enlightenment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to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basic education.
认知失调理论的提出为辅导和矫正儿童的品行不良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6)  cognitive theories
认知理论
1.
According to cognitive theories, cognitive factor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causing depression.
抑郁症在当今社会呈多发趋势,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因素在抑郁症的产生中起关键作用。
2.
Based on Nida 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nd equivalent translating theories,the author tried to analyz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metaphors with cognitive theories.
认知理论关照下的英汉概念隐喻对比发现,英汉概念隐喻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
3.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Jackendoff and Langacker s cognitive theories in five aspects in the hope of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theories: ontologies, epistemologies; relations between syntax and semantics; relations between lexicon and encyclopedia; opinions on feature analysis; produ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conceptual structure.
文章从本体论与认识论、句法与语义的关系、词汇意义与百科知识的关系、对义素分析的看法、概念结构的产生和表征等五个方面比较了杰肯道夫(Jackendoff)和兰盖克(Langacker)的认知理论的异同,以期通过比较加深对两人理论观点的认识和理解。
补充资料:认知不协调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社会认知论。其前提是每个人都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矛盾,然而所有的人都无法使自己达到无矛盾状态。费斯廷格把"矛盾"和"无矛盾"换为"不协调"和"协调",并据此对认知现象进行分析。
  
  认知不协调理论包含两个认知要素:一是关于自身特点和自己行为的知识;一是关于周围环境的知识。认知要素之间的关系有3种:无关系、协调一致的关系、不协调的关系。当一种非-X知识是从Y得出的时候,则X与Y两种知识是不协调的。比如,一个人总是向别人借钱,同时又买了新车;一方面知道有自己的朋友在身边,同时又感到恐惧。这些都是认知不协调的表现。
  
  引起两种认知不协调的原因有:①自相矛盾。如既相信人类不久的将来能到达月球,又认为人类无法制造能够脱离地球大气圈的装置。②文化习惯不同。如在正式晚宴上,用手抓吃的习惯与正式晚宴礼节的知识是不协调的。③特殊与一般的冲突。如某一民主党人在选举时喜欢某一共和党候选人。④已有的经验作怪。如一个人站在下雨的地方说自己没有淋湿,这对于有淋雨经验的人是不协调的。认知不协调的程度取决于不协调要素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和这种要素的多寡。
  
  改变认知不协调的办法主要有:①改变与认知者行为有关的知识,以改变行为;②改变与认知者环境有关的知识,以改变与环境的关系;③增加新知识,全面接触新信息。
  
  改变认知不协调会带来心理抵抗,具体表现为:①改变有关行为的知识会有痛苦,对改变行为的抵抗程度取决于认知者必须承受的痛苦或损失的程度;采取新的行为必须使行为者能够得到某种满足,对改变的抵抗程度是从新行为中得到满足的函数。②对改变环境知识的抵抗取决于行为者对新情况、新观点的敏感程度。③对增加新知识的抵抗取决于认知不协调的程度,在不协调极小或几乎没有的场合,寻求新知识的动机也极小或几乎没有;不协调为中等,对新知识的寻求和对引起不协调信息的回避是最积极的;不协调程度极大时,寻求新知识的动机显著下降,而回避线上升,费斯廷格认为这是一种曲线关系(见图)。
  
  社会承认和社会支持对改变认知不协调有很大影响。如恰当的奖或罚会有利于认知变化;流言、流行、舆论和宣传教育,会成为影响认知变化的社会支持力量。费斯廷格说,认知不协调理论的核心部分是很单纯的,但它的适用范围却相当广泛。1964年他进一步提出社会参与对改变认知不协调的作用,在决定改变看法之前的社会参与会影响决定后的行为,并且决定后所产生的新的不协调只在决定后不久最强烈,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渐渐减弱。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