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ioachino Rossini (1792~1868)
罗西尼,G.
2) George Romney (1734~1802)
罗姆尼,G.
3) West Nile fever
西尼罗热
1.
Research Progression on West Nile Fever Vaccine
西尼罗热疫苗的研究进展
2.
Monitoring the Risk Factors of West Nile Fever Spreading to China and Study on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t Ports
西尼罗热传入风险因子监测及口岸预防控制措施
3.
Objective To analyze various risk factors of West Nile fever spreading to our country, and to establish risk index system and mathematical model on West Nile fever.
〔目的〕分析西尼罗热传入我国的各个风险因子,建立西尼罗热传入风险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方法〕运用理论流行病学的原理,采用专家咨询法建立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排序法设定指标的权重,采用SPSS13。
4) Rossini
罗西尼
1.
On Singing Style of Three of Rossini s Coloratura Mezzo-soprano Arias;
罗西尼三首花腔女中音咏叹调的演唱风格研究
2.
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 one of the greatest Italian composers, wa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Late Romanticism in Music.
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欧洲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
3.
Rossini is a representative composer of the new era of "Bel Canto"School in Italy.
罗西尼是意大利美声学派新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他的主要成就在喜歌剧,而《塞维利亚理发师》则是他喜歌剧的最高成就。
5) West Nile virus
西尼罗病毒
1.
Study on quick detection of West Nile virus by TaqMan-based Real-time PCR;
TaqMan荧光定量RT-PCR快速检测西尼罗病毒的研究
2.
Development of a TaqMan MGB Real-time RT-PCR aassay for West Nile virus detection;
TaqMan MGB Real-time RT-PCR检测西尼罗病毒方法的建立
3.
Investigation of Mosquitoes Carrying West Nile virus in Xinjiang Region;
新疆地区蚊类携带西尼罗病毒情况调查研究
补充资料:罗西尼,G.
意大利作曲家。1792年2月29日生于佩萨罗,1868年11月13日卒于巴黎。父亲G.A.罗西尼为卢戈镇上的号手和屠宰场的检查员,母亲是喜歌剧演员。罗西尼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4岁时父亲因同情法国革命,拥护共和而在王政复辟时期被革职,并一度被逮捕入狱。母亲带着小罗西尼逃往博洛尼亚,在流动戏班中靠演唱为生。家庭的不幸遭遇和随之而来的拮据生活,使罗西尼对于封建统治和异国压迫有着切身感受,这对他日后的思想倾向和创作道路都有一定的影响。他自幼爱好音乐,最初跟父亲学习吹号,后又学习了哈普西科德和歌唱,不久即在唱诗班中担任独唱,还常在剧场演奏哈普西科德。1804年曾师从P.A.泰塞伊。1806年入博洛尼亚音乐学校,学习歌唱、大提琴,并从S.马太学习对位。但他对学校刻板繁琐的课程不感兴趣,却深为该校图书馆珍藏的总谱和手稿所吸引,潜心研究D.奇马罗萨、J.海顿、W.A.莫扎特的作品,得益非浅。学生时期他创作了一些器乐曲和宗教音乐。1807年写了他的第 1部歌剧《德梅特里奥与波利比奥》。1810年毕业,上演了他的喜歌剧《婚约》。1810~1815年,经常以作曲家兼指挥或歌手的身份参加流动戏班的演出,奔波于意大利各城市。为了谋生,罗西尼必需不断地创作新歌剧供戏班上演。结果,他在短短的4年内,竟写了15部歌剧。1813年正歌剧《坦克雷迪》在威尼斯公演,受到欢迎;接着喜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又获成功,从此名声大振。1815年接受那不勒斯著名剧院经理D.巴尔巴亚的聘请,任那不勒斯歌剧院、圣卡罗剧院和丰多剧院的艺术指导。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土耳其人在意大利》(1814)、《奥赛罗》(1816)以及堪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姻》媲美的喜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1816),此后又创作了《灰姑娘》、《贼鹊》(1817)、《摩西在埃及》(1818,1827年修改为《摩西》)、《湖上夫人》(1819)、《塞弥拉弥斯》(1823)等歌剧。他在不满32岁时,已写作了25部歌剧。1822年罗西尼随意大利歌剧团到欧洲各国演出,备受欢迎。狂热的赞誉,优厚的报酬,接踵而至,他从此过着富裕豪华的生活。1824年,罗西尼受聘为巴黎意大利歌剧院的领导,后又被委任为皇家作曲家和歌唱监察。这期间他为宣传意大利歌剧,提携青年人做了许多工作。年轻的V.贝利尼、G.多尼采蒂、G.迈耶贝尔都曾得到他的关心和帮助。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巴黎的自由民主思想日益高涨,罗西尼也受到强烈的感染,1829年写出了他最后的一部杰作《威廉·退尔》。至此,他共创作了38部歌剧和若干器乐曲及康塔塔等作品。此后的39年,他只写了两个宗教题材的作品和一些短曲。这位赫赫有名的多产作曲家在他创作成熟的盛年突然搁笔,其原因何在,至今仍是一个谜。1836年罗西尼回到博洛尼亚,曾接受博洛尼亚音乐学院名誉院长的头衔。1848年移居佛罗伦萨,1855年重返巴黎定居。
18世纪末,意大利歌剧面临衰落的危机,正歌剧变成了歌唱家们竞技的化妆音乐会,喜歌剧则蜕化为供王公贵族消遣的闹剧。在欧洲各国民族歌剧兴起的时刻,罗西尼以他鲜明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在正歌剧和喜歌剧两个领域里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从而挽救了意大利歌剧的颓势,被誉为意大利歌剧艺术的复兴者。在他那使人捧腹大笑的喜歌剧里,包含着机智的讽刺和揭露,透过爱情情节,曲折地反映了向往自由、反抗压迫的民主要求。《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其最成功的代表作,它继承了意大利喜歌剧的传统,又有所革新。他的一系列正歌剧描写的虽是历史人物,但都贯串着民族解放的思想,在当时曾引起广泛的共鸣(见彩图)。《威廉·退尔》是罗西尼正歌剧中登峰造极的作品,它取材于席勒的同名剧,描写瑞士人民与奥国总督及士兵的冲突,热情歌颂了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音乐简洁、朴实,其中还用了阿尔卑斯山区牧歌的音调;声乐曲调也减少了装饰和华彩;合唱在音乐和剧情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群众场面十分壮观,有些地方接近法国式的大歌剧;管弦乐比较丰富突出,序曲很出色,至今仍是音乐会上时常演奏的一首名曲。这部歌剧为19世纪西欧歌剧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罗西尼的成功还在于他具有无穷的曲调创作的才能,擅长以音乐刻划人物性格。早年的演出生活使他深知舞台艺术的奥秘,懂得如何抓住戏剧的舞台效果,使音乐和情节结合得巧妙自然。他的曲调优美,节奏明快,整个音乐生气盎然;对于美声学派的风格和技巧,他了如指掌,也熟悉人声的特点,善于使他的音乐通过演唱获得极其良好的效果。他给朗诵调加上乐器伴奏,使人不感到枯燥;他重视管弦乐的作用,配器简洁而富于色彩,又不影响声乐的发挥。他不再迁就歌唱家们,一改任他们即兴发挥的惯例,而为演员写定装饰音和华彩段,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歌剧的完整性。他在喜歌剧中掺入了正歌剧的因素,又在正歌剧中加进喜歌剧的生活气息。这些改革在当时都使人耳目一新,对后世的歌剧创作产生了影响。
罗西尼毕竟生活在王政复辟的年代,后来又成为欧洲各国君主、贵族的上宾,有时也难免有迎合宫廷趣味的倾向,如过分追求音乐的华丽、精美和炫耀声乐技巧等;而且为了完成应接不暇的创作任务,有时在不同的作品中重复用同一曲调,这些都曾遭到各国进步艺术家的批评。尽管如此,罗西尼在歌剧发展史上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18世纪末,意大利歌剧面临衰落的危机,正歌剧变成了歌唱家们竞技的化妆音乐会,喜歌剧则蜕化为供王公贵族消遣的闹剧。在欧洲各国民族歌剧兴起的时刻,罗西尼以他鲜明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在正歌剧和喜歌剧两个领域里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从而挽救了意大利歌剧的颓势,被誉为意大利歌剧艺术的复兴者。在他那使人捧腹大笑的喜歌剧里,包含着机智的讽刺和揭露,透过爱情情节,曲折地反映了向往自由、反抗压迫的民主要求。《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其最成功的代表作,它继承了意大利喜歌剧的传统,又有所革新。他的一系列正歌剧描写的虽是历史人物,但都贯串着民族解放的思想,在当时曾引起广泛的共鸣(见彩图)。《威廉·退尔》是罗西尼正歌剧中登峰造极的作品,它取材于席勒的同名剧,描写瑞士人民与奥国总督及士兵的冲突,热情歌颂了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音乐简洁、朴实,其中还用了阿尔卑斯山区牧歌的音调;声乐曲调也减少了装饰和华彩;合唱在音乐和剧情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群众场面十分壮观,有些地方接近法国式的大歌剧;管弦乐比较丰富突出,序曲很出色,至今仍是音乐会上时常演奏的一首名曲。这部歌剧为19世纪西欧歌剧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罗西尼的成功还在于他具有无穷的曲调创作的才能,擅长以音乐刻划人物性格。早年的演出生活使他深知舞台艺术的奥秘,懂得如何抓住戏剧的舞台效果,使音乐和情节结合得巧妙自然。他的曲调优美,节奏明快,整个音乐生气盎然;对于美声学派的风格和技巧,他了如指掌,也熟悉人声的特点,善于使他的音乐通过演唱获得极其良好的效果。他给朗诵调加上乐器伴奏,使人不感到枯燥;他重视管弦乐的作用,配器简洁而富于色彩,又不影响声乐的发挥。他不再迁就歌唱家们,一改任他们即兴发挥的惯例,而为演员写定装饰音和华彩段,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歌剧的完整性。他在喜歌剧中掺入了正歌剧的因素,又在正歌剧中加进喜歌剧的生活气息。这些改革在当时都使人耳目一新,对后世的歌剧创作产生了影响。
罗西尼毕竟生活在王政复辟的年代,后来又成为欧洲各国君主、贵族的上宾,有时也难免有迎合宫廷趣味的倾向,如过分追求音乐的华丽、精美和炫耀声乐技巧等;而且为了完成应接不暇的创作任务,有时在不同的作品中重复用同一曲调,这些都曾遭到各国进步艺术家的批评。尽管如此,罗西尼在歌剧发展史上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