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南北朝金铜佛造像
1)  gold and bronze Buddha statues of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南北朝金铜佛造像
2)  Zhongguo jintongfo zaoxiang
中国金铜佛造像
3)  Han-Wei-Liangjin-NanbeichaFojiaoshi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4)  Buddhism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南朝佛教
5)  Buddha Figurine of Early Period in Hebei Province
河北早期佛教造像
6)  before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南北朝前
1.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ory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of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before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南北朝前外感热病学理论和治法概论
补充资料:南北朝金铜佛造像
      中国南北朝时期铸造的小型单体鎏金铜佛像。主要供奉于佛寺或宫中,包括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诸天等形象,间或也指镀金锤像。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有了深入而广泛的传播,不同地区、各种类型的金铜佛造像,与时代的变迁一道,愈益具有中国的特色。
  
  南朝和北魏金铜佛造像  南朝金铜佛造像传世不多,现存两件是宋文帝元嘉十四年 (437)和二十八年鎏金佛像,可为其早期代表。其中如元嘉十四年韩谦造坐佛像,通肩衣、禅定印、举身舟形大背光等,仍具有犍陀罗造像作风。但背光上饰火焰纹、四足方座上加一层束腰须弥座、较规范化的衣纹以及优雅的面容等特点,是新出现的因素。这是以戴逵为代表的南朝造像艺术在金铜佛造像上的反映。北魏金铜佛造像年代较早者,为太平真君元年(440)朱雄造坐佛和四年范申造立佛像。 后一像立于四足方座,座上设低圆莲座。通肩衣纹隆起,采用平行双重线,衣褶随身体起伏。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作与愿印。该像具有后期犍陀罗造像作风,又造于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灭佛事件前,说明北魏初期佛教艺术的主要来源,是西域印度式(或称凉州式)佛像,这与南朝造像有着明显的区别。存世孝文帝太和(477~499)年间金铜佛造像很多,大多造型朴拙,形体肥壮,是北方造像的共同点。这种特点,在6世纪初景明、正始、永平铭诸像上,仍保持其余势。新造像形式,大约在延昌(512~515)年间已露端倪。现存美国大都会美术馆的正光五年(524)新市县午猷为亡儿造弥勒像, 通高77厘米,包括一立佛、二立菩萨、二思惟菩萨、四供养菩萨、二力士、十一飞天、二博山炉、二狮子。该像铸造繁杂,造型精美,保存完整,是现存北朝金铜佛造像中的佳品。各躯造像及佛座、背光等,分别用插榫连接,说明是分体铸造再合成一像;雕饰精细入微,远胜于大型石刻作品,充分反映了金铜佛造像的工艺特点。主像弥勒,身着南朝褒衣博带式大衣,衣褶宽平,衣裙下摆如翼式伸展,平柔直垂。这种衣褶表现,是中国式造像的重大突破。面貌清瘦,潇洒秀丽。其他胁侍菩萨宝缯飞扬,帔帛交叉,围绕主像匀整对称地配置,浑然一体。这种追求形式完整、强调装饰化的作风,秀骨清像、风神飘逸的造型,正反映出由于孝文帝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因此南朝造像风格影响到北方,上层社会风气由质朴豪毅转向优雅繁杂,也是延昌四年胡太后执政后大肆佞佛的产物。从现存造像看,当时河北定州、山东博昌一带,已成为区域性造像中心。南北交融及区域性造像中心的形成,标志着中国金铜造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以正光五年像为代表的北魏晚期造像式样,不仅与其后孝昌、永安铭诸像无大差别,其影响还迄于东、西魏及北齐、北周造像,形成一种新的风貌。
  
  
  
  
  
  东魏和北齐金铜佛造像  西魏和北周金铜佛造像遗存较少,而保存传统程式较多。东魏金铜佛造像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为继承北魏晚期造像的某种式样,同时又显示了向北齐造像过渡的新作风。现存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的天平三年 (536)定州中山上曲阳县乐家兄弟造弥勒立像,火焰纹背光细密华丽,衣裾扩张有力,面目舒朗,风姿清秀,仍是正光五年像以来的传统。但身躯比例已发生变动,头部较小,衣纹较深,面相和身体轮廓更加浑圆,立体感更强。北齐金铜佛造像大都矮壮丰满,宽肩鼓腰,厚重浑圆,多用圆雕技法。衣纹表现简洁洗练,流丽自然。天保二年(551)观音立像,有二胁侍菩萨,姿态修直,衣褶下垂外展,圆雕刀法已能显示身体的凹凸起伏。另一天保七年一佛二菩萨造像,光背上有三体化佛,覆莲座周饰数只小象;二菩萨立像,左手上举,右手下垂,饰璎珞。佛座一为覆莲座,一为前呈五角形,后作椭圆形。北齐、北周金铜佛造像,背光多已消失。北齐金铜佛造像中,山西多粗壮,河北较细巧。这一时期造像的显著共同点,是头大身小,作椭圆体。造像衣褶已不再追求线条的表现和雕饰的细腻,而在于对造像自身形态、体型的注意。这种力图挣脱线的造型结构,重在立体解剖的进展,由写意到写实的变化,是中国雕塑史上划时代的一个突进。它标志着中国北朝后期的铸铜术已渐臻成熟。北齐造像的价值,正在于它是由北朝造像向唐代成熟期造像过渡期中重要的一环。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