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Xixia art
西夏艺术
4) Xiɑ-Shɑng-Xizhou bingzhi
夏商西周兵制
5) Xia-Shang-Zhou chronology project
夏商周断代工程
1.
With the starting of the National Xia-Shang-Zhou Chronology Project,we have finally acquired the scientific"Xia-Shang-Zhou Chronological Table".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动,最终获得了科学的"夏商周年表"。
2.
The well-known Xia-Shang-Zhou Chronology Project aims to trace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to its source.
备受世人瞩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以追寻中华古文明源头为最终目标,工程所取得的三代年表,填补了中国年代学史上的空白,而工程所采用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并进的研究方法,和由已知推求未知,由相对晚近推及相对古远的技术路线,在中国学术史上更具有开拓创新意义,对21世纪的学术研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值得总结和借鉴。
6) the Xia-Shang-Zhou Dynasties Division Project
夏商周断代工程
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hronicle Division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n the Bamboo Annals and the Report of the Xia-Shang-Zhou Dynasties Division Project;
《竹书纪年》与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王年的比较研究
2.
The points d appui,which have been deduced from the dates of a few bronze-wares and used to deduce the chronology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n the research studies of the Xia-Shang-Zhou Dynasties Division Project,are mostly not have well-founded.
夏商周断代工程依据少量铜器断代所建立的推定西周王年的支点多不可靠,为构建金文历谱所预设的西周历法要点也仍有待证明。
补充资料:夏-商-西周工艺美术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继原始社会之后,第2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工艺美术品的创造、制作者主要是直属于官府的百工,他们在创造过程中所获得的审美经验、制作技艺和制作的无数优秀作品,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青铜工艺居主导地位,在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达到兴盛阶段,出现大批制作精美、系列不同的青铜器,其造型和纹饰在工艺美术史上具有典范意义。玉器的雕琢技艺有新的进步,有造型严谨、规范化的礼玉,也出现大量造型生动优美的实用的或装饰性的玉器。陶瓷工艺的成就表现在原始瓷器的出现和精细白陶器的造型和装饰意匠上。此外,金器、牙骨雕刻和竹、木、漆器、纺织工艺也都有发展。
青铜工艺 文献记载:传说夏代已开始铸鼎。已知的最早的青铜容器残片发现于河南省登封县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灰坑,含有铜和铅、锡成分,属于青铜。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相当于夏代初期。在其后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青铜礼器的爵(见二里头铜爵)和斝,镶嵌绿松石兽面的铜牌饰铃和工具、兵器等。爵和斝为多范合铸,造型、纹饰粗简,具有明显的早期青铜器特征。在遗址中还发现有铸铜、制陶、琢玉、制骨的各类作坊,说明手工业已有专业分工。
商后期青铜工艺十分繁荣,青铜器作品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商代青铜艺术的主导的审美倾向是追求庄严、华美,到西周中期以后,占据上风的则是典雅、朴素的风格。
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已形成独特的造型系列,主要器类有:1.容器类:①炊食器:炊器主要有鼎、鬲、甗,盛食器主要有簋、豆,到西周后期出现新的器类簠和;②酒器:盛酒器有尊、罍、瓿、卣、壶,调酒的盉与造型异常华美的方彝、兕觥及各类鸟兽尊。温酒、饮酒器有斝、爵、角、觚、觯;③水器:盘、匜、盂等。2.乐器:铙、镈、铃、仿木器的鼓,西周中期以后出现编钟。3.兵器:钺、戈、矛、镞等。4.车马器、工具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炊食器和酒器,均属于礼器。商代酒器种类数量很多,到西周以后,炊食器发展,酒器逐渐减少。炊食器中的鼎是礼器中最主要的代表器类,具有重要的宗教、政治意义,在造型上也力求庄严、厚重,强调体量感。大型鼎被视为贵族权势的象征之物,著名的如商代王室祭器司母戊鼎,重875公斤,为已知商、西周时期最重的巨型青铜器。西周时期的圆腹大鼎如大盂鼎(见彩图)、大克鼎等都有涉及西周史实的长篇铭文,造型典雅、庄重,代表了西周时期青铜器艺术的成就。酒器中,圈足器的尊、觚,带提梁的卣,三足器的爵、斝造型设计都十分成功。兕觥和各种鸟兽尊为模仿鸟兽形体制作的盛酒器,表现出古代艺术工匠善于观察自然物象和按照工艺美术造型原则加以提炼变形的能力。有的生动传神,有的将鸟兽局部形体与器皿造型巧妙结合达到和谐完美。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商代的四羊尊(见彩图)、龙虎尊、小臣艅犀尊、双羊尊、象尊、豕尊(见彩图)和各种不同造型的鸱鸮尊等;西周的鸭尊、驹尊、虎尊等。此外,四川广汉出土的商代大型青铜人像、人头像、面具等,表现了古代巴蜀地区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特殊成就(见三星堆青铜人头像)。
商、西周青铜工艺还创造了富于时代特征的多种纹饰。早期种类较少,纹饰的构成也比较简单,商代中期以后,发展为三层花纹。即在浮雕的主体纹饰上辅以阴线刻文,其余空白部位又刻成细密的云雷纹作为衬底。以此造成多层次的装饰效果。在装饰手法上,注意主从关系和虚实变化。器物体积感最强的部位大多以饕餮纹为主,构成大面积的装饰面,而在次要部位则装饰有彼此呼应的装饰带。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的纹饰主要有饕餮纹(或称兽面纹)、夔纹、鸟纹等。饕餮纹为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突出的兽头,有的有角、爪、尾,其生活原型为牛、虎、羊等动物。夔纹为侧身、有角、一足、卷尾的龙形纹饰,多用于装饰带。两个相对的夔纹也可构成一个饕餮纹饰。鸟纹初出现于商代中期,到西周以后更为盛行,有小鸟、长尾鸟和华冠大尾鸟等不同样式。此外,比较流行的还有象纹、虎纹、蝉纹、蚕纹及龟、鱼、蛇等动物纹饰以及钩连雷纹、乳钉纹、涡纹等各种几何形纹饰。西周时期出现别具特色的卷身夔纹。西周中期以后,饕餮纹、夔纹等逐渐为窃曲纹、重环纹、波纹等所代替。商周青铜器还多在器盖、鋬、耳等部位附加立体的动物形装饰,并在器体交接、转折部位(一般是合范处)饰以突起的觚棱,以增强器物的装饰效果。
商、西周青铜器中的重要作品,多铸有铭文,商代铭文字数较少,有的仅刻族徽,到商晚期,字数逐渐加多,西周时期毛公鼎的铭文最长,达497字,内容广泛涉及祭典、训诰、册命、征战,以及诉讼、媵女等内容,具有书史的性质。铭文中的代表作品具有书法价值和史料价值。
陶瓷工艺 夏、商、西周时期大量日用器物是红陶与灰陶制品。其中食器、水器多为泥质陶器,炊器多为夹砂陶。在器表施加印纹、划纹和附加堆纹,表现出朴素的装饰意匠。商代中期曾一度流行在陶器上施加与青铜器相同的饕餮纹。在二里头文化和商代中期还出现一些陶塑的龟、鱼、虎、羊头、 猪、鸟头等,造型夸张、生动。山西襄汾陶寺相当于夏代的文化遗址出土有大型彩绘陶器,有的绘有龙的形象。
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流行印纹硬陶器,器表拍印有云雷纹、人字纹、 米字纹、方格纹等纹饰。陶质坚硬,烧成温度高。商代中期出现原始瓷器,胎骨以高岭土烧成,外施青灰或黄褐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胎质坚密,不吸水分,扣击有金石声。器类有尊、豆、瓮、盂等容器,施有弦纹、方格等刻画纹饰(见中国原始瓷器)。西周以后有较大的发展。
以高岭土为坯的刻纹白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为当时贵族专用的贵重器物。器表磨光,雕刻花纹。其造型与纹饰和同时期的青铜器有密切关系,但又自成体系。器类有鼎、殷、豆等炊、食器和尊、罍、觯等酒器。纹饰有饕餮纹、夔纹、人体纹、云雷纹、涡纹等。主要发现于殷墟和河北藁城等地,数量不多。
刻纹白陶的艺术成就和印纹硬陶、原始瓷器的出现代表着此一时期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发展。
玉石、骨牙雕刻工艺 玉石工艺在商代达到成熟期,数量众多,应用广泛,在长期制造过程中,发展了对于玉石原材料质地、色泽之美的鉴赏和辨别能力,珍贵玉石材料的价值逐步被认识。在贵族生活中,玉的材质之美被与当时的道德规范相比附,而且直接以玉器的造型种类区别贵族的等级身份。西周以后,玉器的造型进一步规范化,并被广泛纳入贵族礼仪活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但在艺术创造上则趋于僵化而没有更大的发展。
安阳殷墟曾出土大量商代玉石器,最为集中的发现为殷墟妇好墓,所出玉器达755件,皆属软玉,产自新疆等地。有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人和动物形的装饰品,而玉和盘的发现则表明商代工匠已能琢制容器了。石器共63件,有大理岩雕成的豆、盂、、罍、觯等礼器,石灰岩雕成的磬、工具,砂岩制作的磨石等。此外还有绿晶(或认为是寿山石)、玛瑙、绿松石、孔雀石4类宝石器,共47件,主要用作制作珠类、动物形装饰和贝等。
玉石礼器主要有璧(及各种环类)、琮、圭、璋、璜、琥6类,用于祭祀活动和贵族佩戴。还有一些铜镶玉或其他材料的戈、矛钺、戚等兵器、工具,用于仪仗。礼玉的品类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其具体名称、用途,多年来学术界尚有争议,在琢制技艺上,特别注重形式的对称、完美,以求与其庄严的礼仪性质相谐调。
动物和人形装饰品都是小型的佩饰或镶嵌的装饰品。也可能具有辟邪等巫术意义。妇好墓所出各类写实动物和龙、凤等神异动物,种类繁多,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13件玉人,是了解商代社会生活的珍贵形象资料。西周时期代表性作品有甘肃灵台白草坡所出的玉人、陕西宝鸡茹家庄所出的玉鹿、水牛等大量动物性装饰品。这些作品有圆雕、浮雕、玉片等不同形式,辅以线刻纹饰,并多镂空,以造成玲珑剔透的观赏效果。巧用原材料色泽的俏色玉器在商代后期也已出现。
骨、牙雕刻在商、西周时期也很流行。骨雕多用作笄、匕等生活用品或矛、镞、刀、锥等兵器与生产工具。贵族使用的骨器上多雕刻有饕餮、夔等精细花纹,骨笄上端刻出鸟、夔等形象,有的还镶嵌以绿松石,所用材料为牛、马、猪、羊等骨料、鹿角和人骨。
象牙制品最精美的有妇好墓所出3个觚形象牙杯,两件为夔鋬,成对,一件为虎鋬带流,均遍体刻满精细的多层花纹,并镶以绿松石。造型庄重,纹饰华美,与青铜器同一时代风格。陕西扶风西周宫室遗址所出两件骨笄帽上的蚌雕人头像,深目高鼻,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漆器工艺 商、西周时期,漆器的制作是将漆树的汁液,即漆涂在先作好的木器上,在潮润空气中氧化后,其表面呈深褐色,干后变为褐黑色,使器物既防腐、耐酸、耐热、又可作装饰,具有美感。中国是用漆最早的国家。在商代,随着各项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各种手工艺的发展,用漆技术也有相应的进步。现在虽无完整的漆器出土,但通过考古发掘,发现有大量雕花木器印痕,即"花土",漆印在墓室幕土中的涂漆木器的痕迹,以朱色居多。在河南安阳殷墟和河北藁城的一些商代墓室和遗址中,曾发现有商代漆器的"花土"和残片。其中有盘、盒等器物,大都红地黑花。经分析鉴定,其装饰花纹有饕餮、夔、龙、虎、蕉叶、回纹等纹样,与此时代的青铜器基本相似。此时漆器中还使用了镶嵌技术,有的花纹中嵌有绿松石,而有的则贴以金箔。
西周漆器较商代有所发展,其器以木质或编织物为胎,外涂漆液,有的甚至嵌以蚌泡,器形多仿青铜器,有豆、盘、盒、杯等器形残片。以陕西长安、河南洛阳、濬县等地的墓室中出土较多。西周漆器的色彩有红、黑、白、青等,其色彩配置要符合礼制的规定。
商、周漆器除用于祭祀等礼制仪式外,还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作为车辆及兵器的装饰。
青铜工艺 文献记载:传说夏代已开始铸鼎。已知的最早的青铜容器残片发现于河南省登封县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灰坑,含有铜和铅、锡成分,属于青铜。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相当于夏代初期。在其后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青铜礼器的爵(见二里头铜爵)和斝,镶嵌绿松石兽面的铜牌饰铃和工具、兵器等。爵和斝为多范合铸,造型、纹饰粗简,具有明显的早期青铜器特征。在遗址中还发现有铸铜、制陶、琢玉、制骨的各类作坊,说明手工业已有专业分工。
商后期青铜工艺十分繁荣,青铜器作品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商代青铜艺术的主导的审美倾向是追求庄严、华美,到西周中期以后,占据上风的则是典雅、朴素的风格。
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已形成独特的造型系列,主要器类有:1.容器类:①炊食器:炊器主要有鼎、鬲、甗,盛食器主要有簋、豆,到西周后期出现新的器类簠和;②酒器:盛酒器有尊、罍、瓿、卣、壶,调酒的盉与造型异常华美的方彝、兕觥及各类鸟兽尊。温酒、饮酒器有斝、爵、角、觚、觯;③水器:盘、匜、盂等。2.乐器:铙、镈、铃、仿木器的鼓,西周中期以后出现编钟。3.兵器:钺、戈、矛、镞等。4.车马器、工具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炊食器和酒器,均属于礼器。商代酒器种类数量很多,到西周以后,炊食器发展,酒器逐渐减少。炊食器中的鼎是礼器中最主要的代表器类,具有重要的宗教、政治意义,在造型上也力求庄严、厚重,强调体量感。大型鼎被视为贵族权势的象征之物,著名的如商代王室祭器司母戊鼎,重875公斤,为已知商、西周时期最重的巨型青铜器。西周时期的圆腹大鼎如大盂鼎(见彩图)、大克鼎等都有涉及西周史实的长篇铭文,造型典雅、庄重,代表了西周时期青铜器艺术的成就。酒器中,圈足器的尊、觚,带提梁的卣,三足器的爵、斝造型设计都十分成功。兕觥和各种鸟兽尊为模仿鸟兽形体制作的盛酒器,表现出古代艺术工匠善于观察自然物象和按照工艺美术造型原则加以提炼变形的能力。有的生动传神,有的将鸟兽局部形体与器皿造型巧妙结合达到和谐完美。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商代的四羊尊(见彩图)、龙虎尊、小臣艅犀尊、双羊尊、象尊、豕尊(见彩图)和各种不同造型的鸱鸮尊等;西周的鸭尊、驹尊、虎尊等。此外,四川广汉出土的商代大型青铜人像、人头像、面具等,表现了古代巴蜀地区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特殊成就(见三星堆青铜人头像)。
商、西周青铜工艺还创造了富于时代特征的多种纹饰。早期种类较少,纹饰的构成也比较简单,商代中期以后,发展为三层花纹。即在浮雕的主体纹饰上辅以阴线刻文,其余空白部位又刻成细密的云雷纹作为衬底。以此造成多层次的装饰效果。在装饰手法上,注意主从关系和虚实变化。器物体积感最强的部位大多以饕餮纹为主,构成大面积的装饰面,而在次要部位则装饰有彼此呼应的装饰带。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的纹饰主要有饕餮纹(或称兽面纹)、夔纹、鸟纹等。饕餮纹为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突出的兽头,有的有角、爪、尾,其生活原型为牛、虎、羊等动物。夔纹为侧身、有角、一足、卷尾的龙形纹饰,多用于装饰带。两个相对的夔纹也可构成一个饕餮纹饰。鸟纹初出现于商代中期,到西周以后更为盛行,有小鸟、长尾鸟和华冠大尾鸟等不同样式。此外,比较流行的还有象纹、虎纹、蝉纹、蚕纹及龟、鱼、蛇等动物纹饰以及钩连雷纹、乳钉纹、涡纹等各种几何形纹饰。西周时期出现别具特色的卷身夔纹。西周中期以后,饕餮纹、夔纹等逐渐为窃曲纹、重环纹、波纹等所代替。商周青铜器还多在器盖、鋬、耳等部位附加立体的动物形装饰,并在器体交接、转折部位(一般是合范处)饰以突起的觚棱,以增强器物的装饰效果。
商、西周青铜器中的重要作品,多铸有铭文,商代铭文字数较少,有的仅刻族徽,到商晚期,字数逐渐加多,西周时期毛公鼎的铭文最长,达497字,内容广泛涉及祭典、训诰、册命、征战,以及诉讼、媵女等内容,具有书史的性质。铭文中的代表作品具有书法价值和史料价值。
陶瓷工艺 夏、商、西周时期大量日用器物是红陶与灰陶制品。其中食器、水器多为泥质陶器,炊器多为夹砂陶。在器表施加印纹、划纹和附加堆纹,表现出朴素的装饰意匠。商代中期曾一度流行在陶器上施加与青铜器相同的饕餮纹。在二里头文化和商代中期还出现一些陶塑的龟、鱼、虎、羊头、 猪、鸟头等,造型夸张、生动。山西襄汾陶寺相当于夏代的文化遗址出土有大型彩绘陶器,有的绘有龙的形象。
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流行印纹硬陶器,器表拍印有云雷纹、人字纹、 米字纹、方格纹等纹饰。陶质坚硬,烧成温度高。商代中期出现原始瓷器,胎骨以高岭土烧成,外施青灰或黄褐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胎质坚密,不吸水分,扣击有金石声。器类有尊、豆、瓮、盂等容器,施有弦纹、方格等刻画纹饰(见中国原始瓷器)。西周以后有较大的发展。
以高岭土为坯的刻纹白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为当时贵族专用的贵重器物。器表磨光,雕刻花纹。其造型与纹饰和同时期的青铜器有密切关系,但又自成体系。器类有鼎、殷、豆等炊、食器和尊、罍、觯等酒器。纹饰有饕餮纹、夔纹、人体纹、云雷纹、涡纹等。主要发现于殷墟和河北藁城等地,数量不多。
刻纹白陶的艺术成就和印纹硬陶、原始瓷器的出现代表着此一时期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发展。
玉石、骨牙雕刻工艺 玉石工艺在商代达到成熟期,数量众多,应用广泛,在长期制造过程中,发展了对于玉石原材料质地、色泽之美的鉴赏和辨别能力,珍贵玉石材料的价值逐步被认识。在贵族生活中,玉的材质之美被与当时的道德规范相比附,而且直接以玉器的造型种类区别贵族的等级身份。西周以后,玉器的造型进一步规范化,并被广泛纳入贵族礼仪活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但在艺术创造上则趋于僵化而没有更大的发展。
安阳殷墟曾出土大量商代玉石器,最为集中的发现为殷墟妇好墓,所出玉器达755件,皆属软玉,产自新疆等地。有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人和动物形的装饰品,而玉和盘的发现则表明商代工匠已能琢制容器了。石器共63件,有大理岩雕成的豆、盂、、罍、觯等礼器,石灰岩雕成的磬、工具,砂岩制作的磨石等。此外还有绿晶(或认为是寿山石)、玛瑙、绿松石、孔雀石4类宝石器,共47件,主要用作制作珠类、动物形装饰和贝等。
玉石礼器主要有璧(及各种环类)、琮、圭、璋、璜、琥6类,用于祭祀活动和贵族佩戴。还有一些铜镶玉或其他材料的戈、矛钺、戚等兵器、工具,用于仪仗。礼玉的品类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其具体名称、用途,多年来学术界尚有争议,在琢制技艺上,特别注重形式的对称、完美,以求与其庄严的礼仪性质相谐调。
动物和人形装饰品都是小型的佩饰或镶嵌的装饰品。也可能具有辟邪等巫术意义。妇好墓所出各类写实动物和龙、凤等神异动物,种类繁多,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13件玉人,是了解商代社会生活的珍贵形象资料。西周时期代表性作品有甘肃灵台白草坡所出的玉人、陕西宝鸡茹家庄所出的玉鹿、水牛等大量动物性装饰品。这些作品有圆雕、浮雕、玉片等不同形式,辅以线刻纹饰,并多镂空,以造成玲珑剔透的观赏效果。巧用原材料色泽的俏色玉器在商代后期也已出现。
骨、牙雕刻在商、西周时期也很流行。骨雕多用作笄、匕等生活用品或矛、镞、刀、锥等兵器与生产工具。贵族使用的骨器上多雕刻有饕餮、夔等精细花纹,骨笄上端刻出鸟、夔等形象,有的还镶嵌以绿松石,所用材料为牛、马、猪、羊等骨料、鹿角和人骨。
象牙制品最精美的有妇好墓所出3个觚形象牙杯,两件为夔鋬,成对,一件为虎鋬带流,均遍体刻满精细的多层花纹,并镶以绿松石。造型庄重,纹饰华美,与青铜器同一时代风格。陕西扶风西周宫室遗址所出两件骨笄帽上的蚌雕人头像,深目高鼻,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漆器工艺 商、西周时期,漆器的制作是将漆树的汁液,即漆涂在先作好的木器上,在潮润空气中氧化后,其表面呈深褐色,干后变为褐黑色,使器物既防腐、耐酸、耐热、又可作装饰,具有美感。中国是用漆最早的国家。在商代,随着各项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各种手工艺的发展,用漆技术也有相应的进步。现在虽无完整的漆器出土,但通过考古发掘,发现有大量雕花木器印痕,即"花土",漆印在墓室幕土中的涂漆木器的痕迹,以朱色居多。在河南安阳殷墟和河北藁城的一些商代墓室和遗址中,曾发现有商代漆器的"花土"和残片。其中有盘、盒等器物,大都红地黑花。经分析鉴定,其装饰花纹有饕餮、夔、龙、虎、蕉叶、回纹等纹样,与此时代的青铜器基本相似。此时漆器中还使用了镶嵌技术,有的花纹中嵌有绿松石,而有的则贴以金箔。
西周漆器较商代有所发展,其器以木质或编织物为胎,外涂漆液,有的甚至嵌以蚌泡,器形多仿青铜器,有豆、盘、盒、杯等器形残片。以陕西长安、河南洛阳、濬县等地的墓室中出土较多。西周漆器的色彩有红、黑、白、青等,其色彩配置要符合礼制的规定。
商、周漆器除用于祭祀等礼制仪式外,还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作为车辆及兵器的装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