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勒姆布吕克,W.
1)  Wilhelm Lehmbruck (1881~1919)
勒姆布吕克,W.
2)  Brucke Bartley effect
布吕克-巴特勒效应
3)  Wolfgang Khler (1887~1967)
克勒,W.
4)  Brucke's tunic
布吕克膜
5)  William Blake (1757~1827)
布莱克,W.
6)  Bruckner method
布吕克纳法
补充资料:勒姆布吕克,W.
      德国雕塑家。生于杜伊斯堡,卒于柏林。1895~1899年,在杜塞尔多夫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早年受到比利时以劳动者为题材的雕塑家C.麦尼埃的影响。同时,他很敬仰A.罗丹、A.马约尔。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曾到意大利、巴黎访问进修。在巴黎,他和前卫派的艺术家H.马蒂斯、C.布朗库西等相识,受到他们的指点。1910年以后,全家定居巴黎,在蒙巴那斯地区有自己的工作室。他有点像马约尔,在作品中追求古典精神和把这种古典精神纳入现代思潮。在1911年创作的《女人立像》中,他在人体的腿部裹上一块打了结的、有丰富折纹的衣衫,这种处理法无疑来自希腊的雕刻传统。在面部刻画上,他只把握大的效果,不讲究细节的精确,这种手法也来自希腊古典后期的雕刻。勒姆布吕克成熟期的作品《跪着的女人》(1911)、《青年立像》(1913),不论在细长的人体比例、人的手势,还是在人物的表情上,都表现出象征主义的倾向。他的这些作品,尤其是《青年立像》的人体结构,如果用传统的造型法则来衡量,是很不合比例的。可是为了作品的表现力,艺术家大胆地加以夸张,这种创作方法既相当主观化,又相当具有特色。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勒姆布吕克不得不回到故国,住在柏林。在这段期间,他推出一件时代气氛很浓的雕刻《挨打的人》(1915~1916)。这件大型雕刻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普遍感受到的苦闷和悲哀的情绪。欣赏这件作品,不禁使人联想起M.梅特林克、P.魏尔兰等人那些阴郁绝望和悲观厌世的诗篇。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