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施蒂勒,W.H.
1)  Wilhelm Hans Stille (1876~1967)
施蒂勒,W.H.
2)  William Hooker Gillette (1855~1937)
吉勒特,W.H.
3)  William H.Chandler (1878~1970)
钱德勒,W.H.
4)  William Hallowes Miller (1801~1880)
米勒,W.H.
5)  Walter Heinrich Heitler (1904~  )
海特勒,W.H.
6)  Thiele number
蒂勒数
1.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ransport and reaction processes can be described by the Thiele number incorpor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chemical reaction resistance and the diffusion resistance.
研究发现,脱硫剂颗粒产物层形成过程与蒂勒数密切相关,至产物层形成时转化率仅仅决定于蒂勒数,随蒂勒数的增加而降低,与此阶段持续的时间无关。
补充资料:施蒂勒,W.H.
      德国构造地质学家。1876年 10月8日生于汉诺威,1967年12月26日卒于汉诺威。1896年毕业于汉诺威的莱布尼茨大学,后转入格丁根大学学习地质,1899年毕业。曾任莱比锡皇家萨克森地质调查所所长,莱比锡大学、格丁根大学、柏林大学教授。施蒂勒的最大贡献是提出研究地质历史的地质构造划分法。他以不整合的定时性作为造山事件的证据,列出了古生代以来的约50个造山幕。虽然他的"造山幕的世界同时性"观点过于武断并受到批评,但他将重要的区域不整合作为重大地质事件标志的原则,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应用。在综合全球构造方面,他继承和发展了E.修斯将地壳分为活动带与稳定陆块的观点,并将大洋边缘的活动带称为正地槽,将稳定陆块称为克拉通。正地槽再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将克拉通的沉积带称为准地槽等。施蒂勒根据德国地质构造特点,特别强调了阿尔卑斯型和日耳曼型两种不同变形性质的造山作用,并认为经过阿尔卑斯型造山作用之后,地壳渐趋稳定,通过一系列岩浆活动与火山作用,地壳逐渐固结而转为克拉通。晚些时候,他的研究中接受了大洋边缘大规模向大陆之下俯冲的思想。主要著作有《比较大地构造学的基本问题》(1924)、《地壳构造的演化与革命》(1913)、《造山运动与造陆运动概念》(1919)、《欧洲形成时的萨克逊构造》(1949)和《喀尔巴阡山的构造演化》(1953)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