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水利史
1)  history of water conservancy in China
中国水利史
2)  Chinese interest history
中国利息史
3)  China's water conservancy
中国水利
4)  the Chinese Museum of Irrigation Works
中国水利博物馆
5)  education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in China
中国水利教育
6)  Chinese Hydraulic Engineering Society, CHES
中国水利学会
补充资料:中国水利史
      水利历史悠久,它的发展受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科技条件的促进和制约。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水利开发情况可以反映水利技术及政治经济的状况。中国水利史按其主要内容(防洪、灌溉、航运等)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六个时期。
  
  初步发展期  约自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以前至前256年秦灭周,是中国水利的初步发展时期。
  
  相传远古时共工氏曾治洪水,以土壅水,但失败。到尧、舜时又发生全国性洪水,禹受命平治水土,导江河,开沟洫,通航道,多方面开发水利。这实际是以他为代表总括了春秋以前亿万人、千百年的水利成绩。至春秋战国,奴隶社会逐渐变为封建社会,铁器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水利事业也自黄河流域开始相应发展。
  
  早期实践  早期水利的实施往往针对当时已出现的问题,也往往是中国水利中最突出的问题。如黄河洪灾起自上古,战国时的赵、魏、齐等国在黄河下游为防洪已修筑较完整的堤防。在灌溉排水方面,相传夏商周有井田制,把农田用道路、沟洫划分成井字形九区,以沟洫形成灌排水网。
  
  ①灌溉工程:商汤有七年之旱(约公元前16世纪)。周宣王时(公元前9世纪末期)黄河流域大旱,人口大量死亡。商代即有引水灌田的明确记载。南方陂塘灌溉,如春秋时有期思陂及芍陂。北方渠系,如战国初期有渠首建坝引水的智伯渠;引浑水淤灌的引漳十二渠。淮、汉流域渠塘结合的灌溉有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 279)始建的白起渠,即今引汉水支流蛮河灌溉的湖北宜城县长渠的前身(图1)。
  
  
  ②人工运渠:为了政治经济的需要,沟通南北水运网的人工运渠自春秋后期起,有太湖和长江之间的运渠,有江淮之间的邗沟,黄淮之间的鸿沟,济泗之间的菏水以及江汉之间、济淄之间的运渠等。这些渠道,水有余时还用于灌溉。
  
  早期知识  古代记载如《禹贡》中,划分全国为九州(九区),列出各州的山川湖泽、通航河道、土壤种类、农田等级以及特产等。《周礼·职方氏》亦分全国为九州,指出其中七州适宜种稻,并列出各州水产、通航及灌溉水源等资源(见薮、川、浸),都表明先秦时期,对全国水土资源有初步了解。《史记·河渠书》记有先秦各地的水利概括情况。《管子·度地》、《周礼·稻人》、《考工记·匠人》、《淮南子·地形训》等著作,记有灌溉水质、地下水埋深、水流理论、渠系设计、测量方法、施工组织及管理维修等知识。这表明当时对水利已有多方面的认识。
  
  早期方略及规划  先秦已有一些方略性的论述,特别是对大禹治水的评论。春秋时,一些诸侯国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也有一些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太子晋提出平治水土应遵守的七项准则是:"象天",看自然条件;"仪地",看地区条件;"和民",要有利于民;"顺时",要适应时间的变化;"敬神",要严肃对待未知的自然因素;"咨之前训",考虑和了解前人的经验教训;"观民之宪言",听取群众的议论。他还根据前三个准则,强调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他说:禹平治水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封山育林使山不堕坏,疏凿江河使水更畅通,修筑堤防使湖泊能蓄更多的水,沼泽洼地能更多地生长动植物,并大力开发平原地带,将城市修建在冲要地带,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把各地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当时各国的通行制度和这些想法大致相同。如公元前 548年楚国整理财赋时对水土开发利用提出的规划是:登记能耕作的已耕地和未耕地,估算山林面积,统计蓄水沼泽和不常有水的洼地,划分人为高地和天然丘陵,分别标出肥沃和贫瘠的农田,计算出干燥和湿润地区,规划塘堰和陂池,划定平原耕地和河流堤防界限,定出近水潮湿的牧草地,把平衍良田分成井字形等,据以估算全国的收入和赋役。
  
  以黄河流域为主的时期  自秦灭周(公元前 256)至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的四百多年中,是黄河流域为主的水利发展期,也是中国水利事业的第一个高潮。其他流域也有几处重要工程。如秦修三大水利工程:除关中引泾水的郑国渠在黄河流域外,稍早于它的有岷江上游的都江堰,这两大灌区为秦统一全国打下了经济基础;秦统一六国后又修了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的灵渠,为统一岭南创造条件。
  
  西北农田水利蓬勃发展  西北少雨,常苦干旱,有了水利就能发展农业。关中修郑国渠之后百余年,汉武帝大兴水利仍以政治经济中心所在的关中修建最多。当时关中面积和人口仅占全国十分之三而财富占十分之五六,与农田水利发达有直接关系。自元光六年(公元前129)起,关中泾、洛、渭各水系都大量开发引用,以引泾的白公渠,后来与郑国渠合称郑白渠,最为有名。东面的黄河和汾水下游及溯黄河而上至河套以及更西的上游都陆续有灌溉工程出现。自河套南至湟水流域多半是屯田水利。屯田是利用戍守的兵卒垦种农田,后来也有组织民丁垦田并守御的。
  
  黄河以西,由河西走廊远至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西汉以开发水利为主要措施,大力经营。因地制宜的坎儿井已经出现。东部如汉、淮、汶等流域都有大规模灌溉工程。除西北外,其他边远地区如云南亦曾引滇池水灌田。
  
  东汉政治中心东移洛阳,中叶以后关中战乱残破,水利衰落,开始向海河流域和江南发展。
  
  黄淮海平原的防洪治河  秦代曾大量整修不合理的堤防。西汉黄河已成地上河,经常决溢泛滥,多道分流。西汉倾全力修治,提出了不少方案和对后代有影响的论述(见黄河水利史)。东汉王景治河,规模空前,收到一定效果。
  
  东西大运河形成  汉代江淮以南地广人稀,由于自然条件好,陆续开发。财富物产多由水道向西北运输。由政治中心控制南方及用兵征伐都需利用水运。开发跨流域的水运和延长天然水道都需要开挖运河。汉代自长安和洛阳修建运渠通黄河,再利用先秦及秦代已有水道,可通江南,远至珠江。
  
  这一时期城市供水如长安、洛阳修有结合漕运的水道,水利机具已经较多地利用(见中国古代提水工具、中国古代水力机具)。历史文献已有水利通史:《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对水利科学的认识也有发展,如约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吕不韦等著《吕氏春秋》,最早提出水文循环原理。公元前250~前217年,秦令各县及时上报旱涝风雨,是中国最早的上报雨泽制度。
  
  向南发展期  自东汉初平元年(190)至隋政权建立(581)的392年间,由于北方战乱多,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形成了六朝的政治中心,南方有必要也有条件开发水利。南方江湖水域多,雨量大,水利门类和开发技术和前一期有较大差异。
  
  洪灾及堤防  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是黄河很少洪灾及修防记载,成为水利史上急需研究的问题。长江和汉水则有局部修堤记录。另一特点是利用江河作为战争工具,形成了大量人为水灾,长江中游、黄河上游、汉水、淮水、泗水、济水以及一些山溪等都曾被利用,大规模的不下二三十次。
  
  排涝及灌溉  由于南方多雨,农田水利出现了排涝问题。三国时魏对孙吴用兵,大兴江淮间屯田水利,淮、颍流域开渠数百里,蓄水灌溉。到西晋时涝雨成灾,毁弃了不少蓄水塘堰以便排泄(见淮河水利史)。南朝宋梁时太湖流域开发,出现了排水问题,修建了排水工程(见太湖水利史)。北方海河各水系下游曾因多水成灾,有人提出过排水规划,曾局部施工但中途停止(见海河水利史)。
  
  灌溉工程只有江淮塘堰的开发较突出,北方稍安定时亦常修复大型渠系。
  
  运河的发展  最早的南北大运河,由于军事需要初步形成。曹操于东汉末北征袁尚开凿了沟通黄、海、滦河的一系列运渠,在黄河上与东西大运河连接,构成由滦河通钱塘江,或远通珠江的航道。
  
  南方河流众多。早期河道渠化是拦河建筑一系列堰埭。这在三国时已有记载。晋以后大量修建。过堰埭收税是南朝政权的一笔收入。
  
  鼎盛时期  自隋初(581)至北宋末(1127)547年间是中国古代水利最发达的时期,表现为:在政治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当时国家的头等大事;水利普及全国,门类齐全;水利技术达到中国古代的最高水平,如出现了运河上的复闸等。
  
  
  地位重要  ①运河:隋代为了控制东北和东南地区改建东西大运河及南北大运河(图2),其中最重要的通济渠(新汴渠)段开凿时用了一百多万民夫;后三年开北通涿郡(治今北京市)的永济渠,由于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这两项工程差不多都动员了全国壮丁十分之一。隋炀帝曾率近十万人的船队由洛阳经运河至江都,大船高四丈五尺,长二百丈(一作尺)。又为了伐辽东,把军需品先集中在涿郡,运河中的运输船千余里络绎不绝。
  
  唐代每年由运河漕运(由水道运输食粮等)四百万石米粮至长安、洛阳。江淮以南各州郡的土产都可以由水运至长安。唐代中叶以后每年漕运不能间断,一旦断绝,军队就要骚动。运河成了唐政权的生命线。
  
  五代后晋由于漕运方便,建都开封。北宋也以同样理由定都开封,每年由江淮漕运六百万石食粮至开封,还加开了通向四方的几条较短运河(见中国运河史)。
  
  ②治黄河:北宋尽全力治黄河,是治黄的第二次高潮。治黄的征夫、征税远及长江流域。当时曾尝试以人工改移河道。掌权宰相的升降往往和他们的治河政策和方略有关。
  
  广泛普及  ①数量多:隋及唐前期(581~756)关中及黄河中上游,西至西域的农田水利和西汉仿佛,而有过之无不及。汾水流域及海河流域的开发远超西汉。南方则继南北朝之后持续发展。唐后期至五代、北宋,南方水利超过北方,以后农田水利的重心就逐渐移到了江南。
  
  ②门类全:南方除持续发展塘堰灌溉外,自唐后期起,多水地区迅速发展了圩田这种新的农田水利形式(见圩垸)。北宋已开始由长江下游向中游及珠江下游推广。浙、闽、粤沿海山溪的利用出现了大量御咸蓄淡灌溉工程。自苏北至福建修建了不少防潮的海堤、海塘,其中以杭州湾海塘最著名(见中国海塘史)。
  
  北宋大兴农田水利,在历代淤灌的基础上,利用北方多沙河流及山溪洪水,掀起了一个放淤肥田高潮,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城市供水如唐代的长安、洛阳、晋阳(今太原市南),宋代的开封都有一条或几条渠道及街道供水系统,供饮用及园庭用水,还附有水磨等农业加工场所。长安、洛阳、开封还和漕运结合,有大规模的停泊港。较小城市如江西袁州的李渠,陕北中部县的上善泉,河南陕州的广济渠也有供水渠系。北宋时广州曾引蒲涧水入城供饮用等。
  
  水能利用如水碨、水碓等,在唐宋不但数量多而且规模大;提水工具如筒车等也有大量发展。
  
  技术水平高  唐宋水利技术超过前代,元明清等朝反而有不少技术倒退落后。
  
  ①运河工程水平最高:北宋雍熙元年(984)淮扬运河上已出现类似现代型的船闸──复闸,比西方早四五百年。唐代后期灵渠上已建有斗门18座,宋代增至36座。唐宋汴渠引黄河浑水为源,针对浑水易淤的特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汴渠上的建筑物如穿城水门、堤防、人行道、纤道、虹桥等和淮扬运河、江南运河的涵、闸、石等都有较高水平。
  
  ②堰坝埽工等技术已经成熟:唐代用于灌溉渠首的分水堰如郑白渠的将军翣,以石砌筑,长、宽都是百步。都江堰首有楗尾堰,已和现代建筑类似。
  
  宋代河工已有软堰(草土堰)、硬堰(石堰)等类别,有马头、约、矶嘴等名称。埽工的卷埽、 用料、 设计、修筑等技术以及其他修防措施已总结成专书,如《河防通议》及《宣和编类河防书》等。后者有292卷(现已失传)。海塘至宋代已有柴塘、石塘等。
  
  ③农田水利新技术:如引洪淤灌,北宋已总结成书(已失传)。方圆数十、百里的圩田和围田的规划、施工等技术,前代也很少见。
  
  ④水文、水力学等知识的进展:北宋对黄河水文已有丰富知识,已初步有了流量概念(见信水、徼)。
  
  管理法规的完备  对黄河、汴渠的管理,对修堤防河的制度都已有明确规定。现存的唐《水部式》是唐代农田水利的管理法规;北宋的《农田水利约束》是当时开发水利的法令。民间小规模的农田水利一般都有水规等管理条例。
  
  漕运为主时期  自南宋初(1127)至明嘉靖末(1566)的440年中,南宋初黄河入泗夺淮,元初修成京杭运河,徐州、淮阴间借黄通运,三河联成一局。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北方衰落,南方持续发展,江南形成农业经济中心,南粮北调的漕运自元以后要确保。治理黄淮运以保漕运畅通成为治水的主要方针。晚明以后改借黄通运为避黄通运,黄运分开。清代虽仍重京杭运河的漕运,但对治黄的影响大为缩小。
  
  京杭运河的发展  金据北方,曾修通中都(今北京)至通州的闸河。元代早期即勘测京杭运河北段,后全部开通。明永乐中迁都北京,重开运河,整修后成为南北交通动脉。每年由南方至北京经运河漕运四百万石食粮,正式提出水利以保漕为主。黄淮海各河的治理都根据这一方针进行。治黄要防决溢干扰运道及引黄济运。明前期两次黄河大工都是治运。海、汶各河的灌溉只能引用济运后余水。
  
  南方水利深入发展  远至珠江流域及金沙江流域都有发展。浙江的塘堰灌溉,南宋时达到高峰;其次是江西、福建,大大小小有几万处。圩垸继续发展,太湖流域和荆江南北最多,有饱和趋势。后此即有废田还湖的争议。因为盲目围垦湖田,导致涝无排水出路,旱无蓄水灌田的严重问题。元、明治理太湖已经是以排涝为主了。
  
  水利技术的发展  南宋时规定各州郡用天池盆测雨量上报。淳祐七年(1247)秦九韶著《数书九章》,始提出以盆口面积除盆内降雨体积,得降雨深度,改正了当时的计算方法。天池盆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雨量器。
  
  新技术酝酿期  自明隆庆初(1567)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的 383年间,水利事业进展缓慢,有的还在衰落。如古灌区的萎缩,京杭运河至清末淤断等。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引进西方技术,形成技术上的突破。
  
  多沙河流的泥沙治理  潘季驯治黄河,提出束水攻沙,清代治永定河有散水匀沙的议论。18世纪,黄、海水系大量放淤固堤,民国时出现虹吸放淤,虽已利用泥沙,但不能解决河道淤积问题。
  
  引进西方技术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介绍了一些水利技术,如《泰西水法》一书所载等。大量全面地引入西方技术则自近代开始,并为1949年后水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了准备。大致可分为下列方面。
  
  ①专业:如水力发电和机电排灌的引进。1912年云南螳螂川建成中国第一个水电站──石龙坝电站。机电排灌于20年代已在太湖流域开始发展。
  
  ②理论及原则:除水力学、水文学和各项基础理论研究以外,其他如治河应上中下游兼顾、综合利用等原则亦开始出现。
  
  ③新措施:大致自清同治以后陆续引进,如水位站、雨量站、水文站的设立,新法测绘,电话、电报、电灯、小铁路的使用等。
  
  ④新物料:光绪年间开始引进水泥。在中国,混凝土开始用于水利工程。
  
  ⑤新方法:如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用新法勘查及规划黄河;自1923年请德国水工专家H.恩格斯研究黄河治理起,开始采用水力模型试验;用新法设计建造混凝土坝,自1931年李仪祉修泾惠渠渠首坝开始。
  
  ⑥教育及科研:1915年南京设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为水利专业学校之始。1931年成立水利工程学会并创刊《水利》月刊,1934至次年,天津、南京、北京等均创设水工试验所。
  
  ⑦管理机构及法规:1914年设全国水利局,但行政未统一;30年代全国经济委员会下设水利处;各大江河先后成立委员会或工程局等。1937年七·七事变后经济部设水利司,1940年改为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后改为全国水利委员会。1947年始设水利部并参考国外条文制定通行水利法规。
  
  

参考书目
   班固著:《汉书·沟洫志》,中华书局,北京,1962。
   脱脱等撰:《宋史·河渠志》,中华书局,北京,1977。
   傅泽洪撰录:《行水金鉴》,商务印书馆,上海,1936。
   黎世序等纂修:《续行水金鉴》,商务印书馆,上海,1936。
   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