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1)  Mingtaizu Zhu Yuanzhang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2)  Zhu Yuɑnzhɑng
朱元璋(1328~1398)
3)  Ming Dynasty Tai Tsu Chu Yuan-chang
明太祖朱元璋
4)  ZHU Yuan-zhang
朱元璋
1.
On the Decree of Planting Trees of ZHU Yuan-zhang,the First Emperor of Ming Dynasty;
朱元璋的“植树令”初探
2.
An Initial Inquiry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hu Yuan-zhang s Legal Thought;
朱元璋法制思想特点初探
3.
Zhu Yuan-zhang s Suspicious Mentality and the Utter Destruction of the Group of Heroes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朱元璋疑忌心态与明初功勋群体的覆灭
5)  Zhu Yuanzhang
朱元璋
1.
The Discussion on Zhu Yuanzhang from Monk to Ming Taizu;
略论朱元璋由钵僧到明太祖
2.
Zhu Yuanzhang and Misfortunes Out of Memorials and Letters;
朱元璋与中外“表笺之祸”
3.
The Way of Zhu Yuanzhang s Appoint ment ofofficials Comparing with Other Heroes before the Ming Dynasty;
明朝草创时期朱元璋对文官的任用与其他雄豪比较谈
6)  Zhuyuanzhang
朱元璋
1.
Then, how to be operated by ZhuYuanzhang? It is the question which will be analysed in this.
而明太祖朱元璋更为突出,他旗帜鲜明,手段独到,收效显著,为人称道。
2.
As the founder of the Ming dynasty,Mingtaizu Zhuyuanzhang had his own characteristics on how to deal with Daojia thoughts and affairs.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在对待道家思想和道术治国事务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补充资料: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明朝开国皇帝。祖籍为江苏沛县,其祖、父为生活所迫,一再迁徙,最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朱元璋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
  
  反元建明  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十七岁时,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深受后来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彭莹玉所进行的秘密反元宣传的影响。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震撼全国的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投奔起义军郭子兴部。他以智勇过人,得为子兴心腹,并娶其养女马氏为妻。后继郭子兴而成为义军首领,在家乡一带逐步扩充队伍,随后克滁州、援六合、下和州,势力渐增。他以儒士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等人为谋士,并采纳了他们的以金陵(今江苏南京)为根据地以定天下和建立帝业的建议。
  
  至正十五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在毫州称帝,号小明王,国号宋。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不久,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小明王升其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藉东邻张士诚、西邻徐寿辉、北邻小明王等反元势力,唯南面有元军的有利形势,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保证了军事供给和需要,安定了后方。至正十九年,小明王升其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在江东桥计败劲敌陈友谅,西入江西。二十三年他亲解小明王安丰之围,迎其往居滁州,得拜为中书右丞相。同年,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建置百官,大量招纳儒士组成决策集团。二十六年,朱元璋发布声讨张士诚的檄文,次年破平江,俘张士诚。二十六年底,他又遣使迎小明王于滁州,中路沉之于江,农民起义军政权宋亡。于是朱元璋改明年为吴元年(1367)。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
  
  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朱元璋于吴二年正月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携后妃、太子仓惶出逃上都,宣告了统治中国九十八年的元朝的终结。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
  
  统治措施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
  
  朱元璋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结束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又改监察机构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其职权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分掌地方民政财政、刑法、军事,各自直属中央,改变了原行中书省长官独揽地方大权的局面。
  
  朱元璋又创立了卫所制(见都司卫所),于全国军事重地设卫,次要地方设所,统于各地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的大都督府。为了削弱将领的军权,他在废丞相制的同时,又于洪武十三年废大都督府,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和都指挥使司。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各自掌管军籍和军政,遇有战事,皇帝亲自选官派军,战后官归将印,军回卫所,以防止大将拥兵自重,危及皇权。卫所还实行屯田,耕战结合,对明初生产力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
  
  经元末战乱,明初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社会生产亟待恢复。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初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封建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制度得到保障。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
  
  为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采取荐举、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他重视人才的录用,曾多次命中央及各地官吏推举人才。他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任意滥杀了不少无辜。
  
  为使朱家王朝长治久安,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充分显示出以强化封建专制帝王的权威。
  
  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即明成祖朱棣)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见靖难之役),这是朱元璋所始料不及的。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68~1398),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并奠定了明朝二百多年的统治基础。但他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转入后期的历史特色。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卒,年七十一,葬南京孝陵。永乐元年(1403)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增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