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新青年》戏剧专号
1)  Xinqingnian xiju zhuanhao
《新青年》戏剧专号
2)  the 90's play
90年代戏剧
3)  80s theatre
80年代戏剧
4)  Singaporean theatre
新加坡戏剧
1.
This article seeks to question how some Singaporean theatre practitioners attempt to define and foster a national image vis-à-vis interculturalism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本文力图探讨过去二十年中,一些新加坡戏剧家如何定义,如何培养与多元文化相对的民族形象。
5)  dramatization of new poetry
新诗戏剧化
6)  The New Realistic Drama
"新写实"戏剧
补充资料:《新青年》戏剧专号
      中国新文化运动重要刊物《新青年》杂志的第五卷第四号,出版于1918年10月15日。《新青年》为反击当时戏曲界封建复古潮流,继同年 6月出版"易卜生号"(第四卷第六号)之后,在这一期里正式举起"戏剧改良"的旗帜。主要文章有:胡适的《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傅斯年的《戏剧改良各面观》和《再论戏剧改良》。还有两篇附录:欧阳予倩的《予之戏剧改良观》、张谬子(张厚载)的《我的中国旧戏观》,最后是宋春舫的《近世名戏百种目》。
  
  观剧改良的基本观点,是反对落后保守的中国"旧戏",提倡西洋的新剧。胡适运用文学进化观念,从形式角度指出中国旧戏始终未能脱离乐曲的束缚,阻碍了它的进化。认为乐曲以及脸谱、 嗓子、台步、 武把子、唱工、 锣鼓、马鞭子、龙套等等, 都是前一时代留下的"遗形物",而西洋戏剧则已经达到"自由发展的进化",所以中国戏剧必须"扫除旧日的种种'遗形物',采用西洋最近百年来继续发达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如此方才可使中国戏剧有改良进步的希望。"文章形式主义地看问题,并未触及旧剧的要害。傅斯年和胡适的观点完全一致,只是在剧本问题上,他的观点具有一定建设性,对于照搬直译的西洋剧本持有异议,认为当务之急是"自己编制","不妨用西洋剧本做材料,采取他的精神,弄来和中国人情合拍了",加工成为"变化形式,存留精神的改造本"。比较公正、全面的论述,当推欧阳予倩的文章。他认为"中国旧剧,非不可存。惟恶习惯太多,非汰洗净尽不可。"他还提出两条建设性意见:"须组织关于戏剧之文字",包括剧本、剧评、剧论;"须养成演剧之人才",即创办"俳优养成所"。其中剧本一项,他主张"宜多翻译外国剧本以为模范,然后试行仿制。不必故为艰深,贵能以浅显之文字,发挥优美之理想。"
  
  《新青年》戏剧专号集中反映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在戏剧方面的基本观点。这次运动吹响了戏剧改革的号角为中国话剧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