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沪剧
1)  huju
沪剧
1.
The suit and cheongsam opera of Huju rise up in this time, and occupy the mainstream of Huju\'s stage.
沪剧“西装旗袍戏”就是在这个阶段获得迅速发展,并占据了沪剧舞台的主流。
2.
The thesis takes Modern Opera of Huj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ocusing on at Modern Opera of Huju on th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not research of its history.
本论文以沪剧现代戏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沪剧在现代戏创作上的成就与经验,并不是一部沪剧现代戏史的研究。
2)  shanghai stock market
沪市
1.
The Impact of "Leverage Effect"on the Calculation of Value at Risk in Shanghai Stock Market
“杠杆效应”对计算沪市在险价值的影响
2.
This paper deals with a number of sample calculations on the relevant financial indexes and share A s prices publicized in Shanghai Stock Market s annual report.
对沪市2000年年报公布前后有关财务指标与A股股价的相关系数进行了多次全样本分析计算,发现每股收益、每股净值具有明显的信息含量,而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基本不具有信息含量,从而揭示了我国财务报告信息的有用性。
3)  Beijing and Shanghai
京沪
1.
Comparative Study on Sightseeing Bus Center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京沪旅游集散中心比较研究
2.
On the “Competitive” Relation between Beijing and Shanghai and the Choice of Beijing;
论京沪金融中心建设及北京的选择
3.
It summaris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s in the world, analyses the socioeconomic state along the Beijing - Shanghai railway line, positions of the railway in the communications corridor between Beijing and Shanghai and forecasts its traffic volume.
综述了世界各国高速铁路的基本概况,分析了京沪铁路沿线的社会经济概况、京沪铁路在京沪运输通道中的地位及运量预测,根据京沪铁路的既有运输能力,提出了修建京沪高速铁路的主要方案。
4)  Shanghai suburbs
沪郊
1.
Comparison of crop production between native and non-native farm households in Shanghai suburbs;
沪郊外来农户与本地农户种植业绩效对比研究
5)  Chu bamboo slips manuscript
沪本
6)  Shanghai Copper
沪铜
1.
Integration between International Copper Futures Markets:Evidence of Shanghai Copper Futures Outstand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国际铜期货市场整合:沪铜国际影响凸显
补充资料:沪剧
      戏曲剧种。属江、浙长江三角洲吴语地区滩簧系统。兴起于上海。因上海简称沪,故名沪剧。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
  
  沪剧源出太湖流域的吴淞江及黄浦江一带农村中的"小山歌"。后来"小山歌"在长期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为说唱形式的滩簧调,到清道光年间,已有上手(男角)、下手(女角,由男子装扮)操胡琴,击响板,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后又发展成由三个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操乐器伴奏的"同场戏"。这时,已出现了职业性和半职业性班子(称滩簧,部分地区称花鼓戏,或仍称山歌),在乡间流动演出。若逢节日、庙会或农闲期间则搭台演唱,称"唱高台"。演出时先用胡琴奏〔行街〕等江南丝竹乐曲,继由两人边击小锣边唱称为"阳档"的曲子,内容为《郎唱山歌怨四方》、《拜新年》之类,以招揽观众,接着唱"开篇",最后演出正戏。所用唱腔,是以"小山歌"发展而来的"长腔长板"为主,辅以〔迂回〕、〔三送〕、〔懒画眉〕等短曲。属板式变化体制。另有〔夜夜游〕、〔寄生草〕、〔久闻调〕、〔四大景〕、〔紫竹调〕、〔月月红〕等流行于江南的民歌小曲。以后,还吸收了苏滩、弹词的曲调,如〔流水板〕、〔阴阳血〕、〔绣腔〕、〔迷魂调〕、〔吴江歌〕等。"长腔长板"唱腔因流传地区语音不同,而有曲调行腔上的差异,分为"东乡调"、"西乡调"等。唱腔结构分起腔、平腔、落腔三部分,起腔、落腔以及转腔时用胡琴接送,平腔部分为清板演唱,旋律的语调性强,近于数念;在板式上已有中板、紧板、赋子板及三角板等变化,后来统称为"长腔类"唱腔。这时期的剧目,以唱为主的居多,如对子戏《卖红菱》、《小分理》、《拔兰花》、《女看灯》,小同场戏《打花包》、《磨豆腐》,大同场戏《陆雅臣》、《庵堂相会》、《借黄糠》等。也有少数以说白为主,动作性强,情趣横生的剧目,如《剪刀口》、《借披风》、《捉牙虫》、《双脱花》等。另有一类既有大段唱功,又有大段独白和对白的戏,如《阿必大回娘家》、《朱小天》等。据统计,这些剧目共 120出左右,现习称为老滩簧戏。由于剧目大多取材于农村城镇生活,所以演员用清代农村常见装束,早期男脚戴毡帽束竹裙,或戴瓜皮小帽,着长衫、马甲,带八字口髯,有时或增加一下颔;女脚着短袄和布裙或裤子。以后,剧目题材扩大,演员按人物身份扮装,但仍着清装,这就是后来沪剧传统剧目中的"清装戏"。
  
  同治七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严禁花鼓戏后,著名艺人胡兰卿、许阿芬等纷纷流入上海租界,跑茶楼、街头或据地卖唱(俗称"敲白地")。光绪三年(1877)开始有女演员陆小妹等,实行男女同演。光绪二十四年(1898)艺人陆续固定在茶楼,以坐唱形式演出,并兼营私家堂会,立足于上海。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滩簧,称作本地滩簧,简名"本滩"。辛亥革命前后,本滩进入游艺场,1914年,邵文滨、施兰亭、丁少兰等发起组织"振新集",从事本滩改良,易名为"申曲"。20年代初,恢复了站立表演的形式,并接受了其他戏剧形式的影响。1925年,第一次把电影《孤儿救祖记》故事编为申曲。1927年,文明戏演员范子良、宋掌轻等转入本滩任说戏先生,带进了文明戏剧目,演出实行幕表制,并开始使用软布画景。这一时期,先是大量改编文明戏的演出剧目,其中有原来出自弹词的《玉蜻蜓》、《双珠凤》、《珍珠塔》、《孟丽君》以及《啼笑因缘》等。30年代初,又陆续出现大量取材时事新闻和电影故事的《黄慧如与陆根荣》、《阮玲玉自杀》、《空谷兰》、《姐妹花》、《情天血泪》等。由于这时剧目取材多为城市生活,剧中人物着西装、旗袍登场,后来被称为"西装旗袍戏",成为沪剧的中期传统剧目。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步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1936年,申曲女演员丁婉娥创办婉社儿童申曲班,培养了一批演员和乐师。
  
  1941年,又有从事话剧、电影的人士参与沪剧的编剧、导演、舞美工作,成立了"上海沪剧社",开始把申曲改称沪剧。第一个上演的剧目是由英国电影改编的《魂断蓝桥》。从上海沪剧社开始,逐步在各剧团建立编导制,采用立体舞台装置代替软布画景,把水粉化装改为油彩化装,并运用了灯光、效果。这时的剧目,有新编写的《碧落黄泉》,取材小说的《秋海棠》、《骆驼祥子》、《家》等,由话剧改编的《上海屋檐下》、《雷雨》等,以及根据外国电影和世界名著故事情节改编的《乱世佳人》、《铁汉娇娃》(《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在音乐方面,经过长期吸收、发展,形成以二胡、扬琴、三弦、琵琶"四大件"为主的乐队。由于沪剧从30年代起,长期兼营商业性广播演唱,促进唱腔注意行腔的细腻、柔美,而这时因剧目中悲剧内容为多,主要唱腔"长腔长板"趋向于节奏缓慢,行腔婉转,产生了慢节奏的板式慢中板、慢板等板式。《恨海难填》、《贤惠媳妇》、《枪毙阎瑞生》在40年代初拍摄为影片。演员在演唱艺术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如30年代初的杨月英、筱月珍、王筱新、施春轩、筱文滨,至40年代又有石筱英、解洪元、邵滨荪、杨飞飞、丁是娥、王盘声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沪剧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广大沪剧演员、编导、乐师、舞美人员积极编演现代戏,出现了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如《罗汉钱》、《白毛女》、《金黛莱》、《母亲》、《战士在故乡》、《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黄浦怒潮》、《史红梅》、《为奴隶的母亲》、《芦荡火种》(见彩图)、《红灯记》、《金绣娘》、《被唾弃的人》、《张志新之死》、《一个明星的遭遇》等,其中《罗汉钱》、《星星之火》被摄制成影片,影响较大。随着沪剧现代戏剧目的繁荣发展,筱爱琴、袁滨忠等中年演员塑造了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还培养造就了一批新的人材。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