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北朝文
1)  Beichɑowen
北朝文
2)  the culture of the Bei Dynasty
北朝文化
3)  prose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北朝散文
1.
This paper takes the prose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general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why the functional writing is better and more flourishing than the literary writing.
通过对北朝散文总体发展状况的全面分析、阐释,并结合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以及北方士人秉持的儒家文化传统三个方面,探讨北朝士人在创作上普遍存在的重"笔"轻"文"的功利文学观,以及传统的经世致用观念在北朝士人中间形成的牢固的关注现实思想,归纳出北朝散文"笔"盛于"文"的总体特征。
2.
With the prose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a plausible and convincible explanation of form and evolvement of the prose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by ways of the“Aboriginal grasp way”put forward by Pro.
本文以北朝散文为研究对象;以业师王锺陵先生所提出的“原生态式”的文学史研究方法,作为本文的基本指导思想;以先生总结归纳的北朝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一是少数族的汉化,二是北方文学之南化,三是对于南方文风有意的矫正以至批判”1为基本线索。
4)  the literature of North Dynasties
北朝文学
1.
By imitating,the literature of North Dynasties graft onto the South.
北朝文学的发展,是通过模拟南朝文学,以北朝文学南方化的方式实现的。
5)  style of writers in the Northern Dynasty
北朝文风
6)  writing style of South and North Dynasty
南北朝文风
补充资料:北朝文
      指北朝魏、齐、周三代的文。北朝文学兴起得比南朝为晚,也远不如南朝发达。其中"文"的情况与诗、赋还有所差异。从西晋灭亡以后,北中国广大地区陷入各族混战的局面,几乎无人从事诗赋的创作。至于"文"则因为包括一部分应用文字,早在十六国时代,就出现过一些富有辞采的章表檄文之类。但是在北魏初年,由于鲜卑拓跋氏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少,统治者对汉族文化又怀有偏见,所以当时的公文大抵是质木无文的散体。从北魏初年到孝文帝元宏即位(471)以前,北方几乎没有产生过什么重要的文学作品,甚至较有辞藻的公文也很少见。
  
  元宏即位时,拓跋氏入主中原已近90年。鲜卑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任用某些汉族士大夫,而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就逐步受到汉族文化的熏陶。因此在元宏初年已经出现了祖莹等文人。元宏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之后,更是大力推行汉化。从此,汉族士大夫逐渐致力于诗文的写作。但由于北方经过长期战乱,文学传统中断,他们不得不向南方文人学习。在北魏中后期比较有名的文人如袁翻、常景等,作文大多是骈体,但辞藻远不如南方文人华丽,对仗也不如他们工整,只能说是处于模仿的阶段。直到北魏覆亡前夕,才出现了温子昇。他的文章曾受到梁武帝萧衍的称赏,比之于曹植、陆机。从他现存的骈文看来,与齐梁骈文也无太大差别。和他齐名的是邢劭,其文风主要学梁代的沈约;稍后的魏收则学任昉。邢、魏二人曾互相讥笑彼此仿效任沈,可见即使到了东魏与北齐时代,北方著名的文人还没有完全摆脱南方的影响。今人钱钟书说,"盖南北朝文同风合流,北士自觉与南人相形见绌,不耻降心取下,循辙追踪",他们有时不象南朝文人那样繁缛,也不过是"北学南而未至,五十步之于百步,其走也同"(《管锥编》)。
  
  稍后于邢劭、魏收的阳休之已活到了隋代,史称其"文章虽不华靡,亦为典正"(《北齐书·阳休之传》)。和他同时的祖鸿勋等人情况亦与之相似。祖的《与阳休之书》,淡雅秀逸,颇有晋代文章的气息。在北朝文中较有特色。
  
  和东魏、北齐相对峙的西魏与北周,原有的文化不如北齐繁荣。西魏初年文人如申徽等所写的骈文,辞采远逊于温、邢、魏等人。但执政者宇文泰已经嫌这种文风过于华靡,曾命苏绰仿《尚书》作《大诰》,以改变文风,但实际上在文人中并无多大影响。西魏末年攻破江陵,梁代著名作家庾信、王褒等都来到长安。一时北周文人纷纷仿效,连宇文泰的儿子宇文逌等都写作骈文。现存北周人的文章包括庾信、王褒的作品在内,超过北齐有一倍多。
  
  庾信是整个南北朝时代最有成就的骈文家。他运用辞藻、典故和对偶的技巧十分纯熟,文章的风格苍凉悲愤,笔力雄健,而不流于纤弱。这种文风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他在南方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骈文的技巧,而到北方后又因屡逢丧乱,身受离乡背井之苦,笔端常含感情。
  
  《隋书·文学传》称北朝文"重乎气质","便于时用",以为北朝的诗赋虽不及南朝,而文尚有独到之处。其实就公文而言,多半是骈体,还不足与南朝相颉颃。至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和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则均系散体。《水经注》是为《水经》作注释,其中写景的部分颇多佳篇。《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的佛寺建筑及有关轶事掌故,书中写北魏中后期一些上层人物的生活面貌,颇为生动。这两部书颇重辞藻,有时还杂有骈句。《颜氏家训》重在说理,书中也写到了梁朝和北齐的人情世态及某些轶事,其中《文章篇》还讲到了作者和当时人的一些文学见解。此外象魏收《魏书》,在记事方面亦有其长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