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大众文艺丛刊》
1)  Dɑzhong Wenyi Congkɑn
《大众文艺丛刊》
2)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
大众文艺
1.
Among this,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 is concerned in such .
1990年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机制发生重大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商品经济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国当代文学艺术随之急剧裂变,呈现多元化走向,形成精英文艺、大众文艺、主流文艺三板块交叉发展的格局。
3)  Benliu Literature and Art Collection
《奔流文艺丛刊》
1.
On Content Characteristic of Benliu Literature and Art Collection;
试论《奔流文艺丛刊》的内容特色
4)  The Public Literature and Art Weekly
《民众文艺周刊》
1.
Lu Xun and The Public Literature and Art Weekly
鲁迅与《民众文艺周刊》
5)  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文艺大众化
1.
Qu Qiubai and Mao Dun once contended with each other on the issue of 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瞿秋白与茅盾曾就文艺大众化问题展开争鸣。
6)  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文艺大众化
1.
Literary Form and Political Imagination——An explanation about the disputation between "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national form" in 40 s of 20th century;
文学形式与政治想象——关于20世纪40年代“文艺大众化”、“民族形式”论争的解读
2.
Modern mass culture of China mainly embodies in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cultural practice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since the May 4th Movement.
现代中国大众文化主要体现为“五四”以来文艺大众化的理论探讨和文化实践。
补充资料:《大众文艺丛刊》
      现代文艺刊物。1948年3月1日创刊于香港,邵荃麟等编辑,初两个月出1辑。自第4辑起为避免国民党政府的邮件检查,改为书籍的形式,三个月出一辑。前后共出版6辑,至1949年3月停刊。第1辑,《文艺的新方向》;第2辑,《人民与文艺》;第3辑,《论文艺统一战线》;第4辑,《鲁迅的道路》;第5辑,《怎样写诗》;第6辑,《论电影》。主要撰稿人有郭沫若、茅盾、丁玲、夏衍、荃麟、冯乃超、默涵、乔木(乔冠华)、胡绳、以群,绀弩、吕荧、于伶、周立波、王若望等。刊物除以文艺理论批评为主外,也刊载文学作品。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部分文艺工作者离开上海等大城市来到香港,他们利用那里的特殊政治条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了这个丛刊,开展革命的文艺活动。刊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遵照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原则,特别是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总结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提出对开展文艺运动的建议,如《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本刊同人,荃麟执笔),《文艺统一战线的几个问题》(萧恺),《新形势下文艺运动上的几个问题》(荃麟),《文艺运动的现状及趋势》(史笃)等。第二,研讨作家主观在文艺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对胡风强调主观战斗精神的观点展开讨论和批评,如《论主观问题》(荃麟)、《文艺创作与主观》(乔木)等。第三,批判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文艺思想,如《斥反动文艺》(郭沫若)、《略论沈从文的〈熊公馆〉》(乃超)等。第四,探讨文艺的大众化问题,如《略论文艺大众化》(穆文)、《再谈方言文学》(茅盾)、《方言文学的创作》(静闻)等。另外,该刊发表了一些颇有价值和影响的研究论文和书评,如胡绳的《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评路翎的短篇小说》,冯乃超的《从白毛女的演出看中国新歌剧的方向》等。丛刊还特别刊载了一些解放区作家赵树理、田间、马烽等人反映群众实际斗争生活的作品,给香港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读者输送了新鲜精神食粮。《大众文艺丛刊》力图根椐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思想推动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运动,以配合解放战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在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及对错误文艺思想的批评上,也存在着"左"的简单化缺点。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