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古代钱币
1)  Zhongguo gudai qianbi
中国古代钱币
2)  Ancient and Medieval Coins of Central Asia
中亚古代和中世纪钱币
3)  money in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货币
4)  Ancient Chinese Monetary Theories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
5)  monetary control in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货币管理
6)  A Research on "Mingbi" in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冥币研究
补充资料:中国古代钱币
      中国古代钱币多为金属铸币,有一定的形状、大小、重量、成色,其上还多有文字标记,与作为等价物的牲口、布帛、海贝有所不同。在考古学上,钱币对遗迹和遗物的年代断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古代经济发展史的重要资料。中国的金属铸币出现于春秋末期,此前以麻布、海贝等为等价物,表明当时的商品生产尚不发达,钱币还停留在实物阶段。从春秋到清的二千多年,钱币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先秦时期以青铜制的刀、布为主,也有铜的圆钱和铜贝,还有金饼和金版。从秦?角澹饕ㄐ蟹娇椎耐试睬铀蔚浇稹⒃⒚鳌⑶澹屯⑿械幕褂兄奖液鸵А?
  
  铜币 在中国古代,铜币沿用时间长,其发展过程中品类繁多,形制多样,富有特征。
  
  先秦 春秋末年,晋和周开始用带銎的铜铲形钱币,此即所谓空首布。战国时除布外,还有刀和圆钱。三晋和周、燕广泛使用的是尖足、方足或圆足的平首布。三晋和燕的布币上多有城邑名称,常见者有晋阳、 安邑、离石、蔺、皮氏、蒲坂、襄平等100多个县邑名称。 有的布又分大小几种,如安邑布有二釿、一釿、半釿之分。齐国通行的货币是刀币,上面常有齐、安阳、即墨等地名。燕、赵也用刀,但比齐刀为小。燕刀上有一明字,俗称为明刀。赵刀上则有邯郸、白人等地名。楚用铜的贝形币,钱上也有一两个字,俗名"蚁鼻钱"。战国时在三晋和周还出现了圆孔的圆钱,后来齐、燕、秦也铸造圆钱,但改圆孔为方孔。根据传世品和地下发掘可知,战国时发行的钱币数量是相当多的(见东周货币)。
  
  秦汉至隋 秦统一后,废刀布,以圆形方孔的半两为法定货币,重十二铢,有钱文曰半两。西汉初仍用半两,惠帝吕后时半两钱大小屡变,出现过薄小的榆荚半两。文帝时铸四铢半两,币制趋于稳定。武帝初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始行五铢钱。 从此到西汉末,币制不复改变。王莽代汉,为了复古而造刀、布及大泉五十、货泉等圆钱。半两、五铢及大泉五十、货泉等钱的钱范传世品颇多,近年又多有发现。东汉初恢复五铢钱,沿用到东汉末。西汉末和东汉末,都出现过没有边郭的所谓剪轮钱。东汉末还有被凿去钱心的"环钱",反映当时社会上普遍凿钱取铜。三国时蜀铸直百五铢等,吴铸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钱。魏晋到十六国时,蜀中有太平百钱、汉兴等钱,石勒曾铸丰货。南北朝时,南朝宋铸孝建四铢,梁铸五铢,陈铸太货六铢。北朝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孝庄帝铸永安五铢,北齐文宣帝铸常平五铢,北周铸布泉、永通万国、五行大布。魏晋南北朝时期,市场上多以谷帛交易,或用金银,故钱币需求量减少。不少政权虽也铸造钱币,但发行量并不多,而汉以来的各种旧钱,长期以来一直流通。隋统一后仍铸五铢钱,但其边郭较宽。从汉武帝到隋的700多年之中,各王朝或地方政权所铸的钱币,基本上不出五铢的范围。
  
  唐至明、清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铸开元通宝。这是中国古代币制上的重要转折点。此后,铜钱上不再标明两、铢等重量,而代之以通宝或元宝之类的名称。唐高宗时铸乾封泉宝,肃宗时铸乾元重宝,这两种钱都较少。从玄宗到武宗时,仍铸开元通宝。武宗铸会昌开元,背面有京、洛等字以纪铸地。开元通宝是唐代主要的通行货币,铜质优良,铸工精整,流传下来的实物数量很多,表明唐代货币经济较为发达。五代十国各地方政权所铸造的钱币多达30余种,常见者有后周的周元通宝和南唐的唐国通宝等。但当时不少货币质量极劣。宋统一后,随经济的日益繁荣,货币需求量也不断增长。神宗时每年铸钱达500多万贯,创历代铸钱的最高纪录。南宋铸钱也很多,因而两宋铜钱传世者甚多。宋钱有以下的一些特点:一是年号钱极多,从太宗铸淳化元宝之后,各帝几乎每改元一次便要铸造有新年号的钱币,对元、明铸钱有很大影响;二是铸大小不同的钱。小钱为小平钱,和开元钱相当。较大者为折二、折三,即合小平钱2枚或3枚,还有折五或当十者;三是钱文书体的多样化,从篆到隶、楷、行、草,应有尽有,有时还用皇帝的亲笔,即所谓御书体,如出现于崇宁、大观钱上的瘦金体,就出自徽宗手笔。铸造货币和书法艺术相结合,也是宋代文明发达的例证之一。辽代铸有统和元宝、重熙通宝等十多种钱,但数量较少。金代仅铸正隆通宝、大定通宝等几种,但铸造量较大。元代纸币较多,故铸钱较少,民间多用旧钱交易。传世元钱有至大通宝、至正通宝等。明建国前,铸大中通宝。洪武时铸洪武通宝。明和元一样发行纸币,故明中期铸钱甚少。从嘉靖、万历到天启、崇祯,铸钱数量较以前增多。清沿明制,在各地设局铸钱。康熙、乾隆时国家富强,钱币制作较好,到清代晚期渐趋于滥恶。
  
  中国历史上除各王朝外,有些农民起义军所建立的政权,以及古代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或地方政权,也发行过铜钱。如元末韩林儿作龙凤通宝,张士诚作天祐通宝,明末李自成作永昌通宝,张献忠作大顺通宝,后两种钱铸造较多,传世品中常见。少数民族发行的钱币,钱文多用汉字,但也有用少数民族文字者,如西夏有西夏文钱,元有八思巴蒙文钱。清代的铜钱,正面用汉文,背面用满文。也有专用满文者,或者一面为汉文一面为维吾尔文或藏文者。
  
  铸造工艺 从先秦到清,铜钱制作基本为手工铸造。从先秦到隋唐,采用范铸法。在春秋末和战国时,范为陶质、石质或铜质,战国时又用铜质范母来复制铸范,以提高制作效率。西汉从昭、宣到王莽时,用陶范母代替铜范母。王莽时多用叠铸法,将若干片陶范叠在一起,只须灌铜一次便可铸出上百枚铜钱。从唐开始,渐用翻砂法以取代过去的范铸法。其作法是以木为框,框中放沙土;用木或陶等物刻成的母钱在沙土上扣出型范即可灌铜铸钱。宋、元、明都用此法,故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是母钱而不是钱范。河南渑池和广西梧州都曾经发现过宋代铸钱作坊的遗址,出土的遗物中有坩埚和废钱。从光绪九年(1883)起,采用外国的机器铸钱法铸造方孔圆钱和铜元。两千多年以来,不仅铸造技术有发展,钱的合金成分也因时而异。现根据文献记载或对实物化验结果得知,从先秦到唐、宋币材为铅锡青铜,铅含量为五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左右。明代则开始掺入锌而成为黄铜。
  
  其他钱币 除铜币外,中国古代还流行过铁钱、铅钱、金银、金银钱、纸币,南北朝以后且有外国钱。除实用的钱币外,还有专供随葬之用的冥钱和为辟邪及祈求吉祥而作的压胜钱。
  
  铁钱、铅钱 现所知,中国铸造铁钱约始于西汉,汉墓中曾发现铁半两钱。此后铁钱不断出现,王莽时有铁制的大布黄千,东汉晚期有的墓中还曾出土过铁五铢。南朝的萧梁曾大量使用铁钱。五代十国时南方各地用铁钱尤为普遍。如闽王审知铸铁质开元通宝,楚马殷铸铁天策府宝、乾封泉宝。到两宋时期,使用铁钱则成为一种制度。北宋时铜铁钱并行,而规定四川专用铁钱,陕西、晋南一带铜铁兼用。南宋时铁钱铸造量超过北宋。铅钱汉代已有,但并非通货。五代王审知铸铅开元通宝钱,南汉刘??铸乾亨重宝铅钱,这种钱在广州常有出土。
  
  金银和金银钱 中国以黄金为币可能始于战国。金币分金版、 金饼两种。 金版为方形或中间带束腰形者,上面打印着几十个郢爰、陈爰等字样的方形戳印,使用时可切割成小块。 仅通行于楚。金饼为圆形或马蹄形,通行于楚和其他国家。金版和金饼的含金量高达99%。西汉时金币有饼状的麟趾金和马蹄金。白银为币也始于战国,但远不如金币普遍。从唐代开始白银使用日益重要,出土品中有长条形银铤,每铤重五十两。另外也有圆形银饼。宋代白银开采量大增,官府支付都用白银。银币形式由过去的长条形变为粗短并带束腰的锭形物,也即后来所说的元宝。金、元、明沿用此制。宋至清的银锭多有出土,锭上大多有刻款。金银制圆钱可以追溯到西汉前后,西汉时有仿铜币的金五铢,六朝时有银五铢,唐有金银的开元钱,契丹有契丹文银钱,金有承安宝货银钱,宋、元、明也有不少仿铜币的金银钱。但从汉到元、明,金银钱数量都较少,和流通于市场的通货有所不同,主要用于赏赐、供养,或作为珍玩。银币广泛用于交换当始于明末,不过当时的银币多是从欧洲输入的。中国自制的银币是清乾嘉时才出现的,用机器制作银元则更晚,到光绪时各省方制成所谓"龙洋"的"光绪元宝"。
  
  纸币 中国使用纸币始于北宋。当时因铜钱携带不便而实行信用券制度,初行于商人之间,后为官府所采用,称为交子或钱引。南宋时称为关子或会子,发行量较北宋为多,金效法宋而发行钞币,1154年曾发行贞元交钞,嗣后又出贞祐宝券、兴定宝泉等。近年在陕西、山西相继发现贞祐宝券的铜版。元代继金而发行钞币,并禁民间用铜钱交易。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造中统宝钞,面额分成10等。至元二十四年(1287),又发行至元宝钞,面额分为11等。元代初行钞法时,以银为本,钞价较稳定,元末滥发钞币,钞币几乎等于废纸。近几十年来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江苏曾发现有元的中统钞、至元钞。另外,在河北、广东还发现了印刷至元钞的铜版。明代也用纸币,明初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也有大小不同的面额。明的钞
  
  中国流通的外国钱 根据现有资料,在南北朝时就有外国钱流传到中国南部,如广东英德的南齐墓中曾出土450年的波斯银币。隋唐时期,在今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等地的隋唐墓中常发现外国钱币,其中有东罗马皇帝利奥一世、查士丁尼等的金币,波斯王沙普尔、卑路斯、库思老一世和二世等的银币(见中国境内发现的中亚与西亚遗物)。地处中西交通前沿的新疆,这类钱币出土的数量要更多一些。这些外国的金银钱,当时多被当作珍玩,但有的地区仍可在市场上流通,有的还被切割成小块。《隋书·食货志》说:"河西诸郡,或用西域之金银钱,而官不禁"。说明以外国金银币为货币,在河西一带是合法的。古代东亚诸国的钱币流入中国者也不少,在西安的唐代窖藏中曾发现有银质的日本和同开珎钱。
  
  冥钱、压胜钱 冥钱出现于战国,楚墓中发现有仿郢爰的泥版和包金银箔的铅饼。湖南等处西汉墓中常有陶制的郢称。另外在湖南、广西、上海等地西汉墓中还有陶制的半两或五铢。汉以后墓中放置冥钱的现象少见。压胜钱质地有铜或其他金属。汉代的辟兵莫当,日入千金,即属年代最早的一些压胜钱。从唐宋到明清,此类钱颇多。常见者有天下太平、千秋万岁等。有的仿古钱形制而铸成大泉五十、五行大布、大观通宝等,但其背面则铸出星象、宝剑、龟蛇之类的图像。压胜钱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建屋造塔、镇辟水害、殡葬死者等场合均有使用。元、明时还有一种供养钱,一般都是寺庙所造,有的背面还有寺名或护圣等字样。压胜钱、供养钱在考古发掘中均常有发现。
  
  

参考书目
   丁福保:《古钱大辞典》,中华书局,1982。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群联出版社,1954。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