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唐代陵墓
1)  Tangdai lingmu
唐代陵墓
2)  epitaph of the Tang Dynasty
唐代墓志
3)  Epigraphs of Tang Dynasty
唐代墓誌
4)  Mausoleum of the Tang Dynasty
唐代帝陵
5)  bury of the Six dynasties and Tang dynasty
六朝及唐代墓葬
6)  compilation of epitaph in Tang dynasty
唐代墓誌彙編
补充资料:唐代陵墓
      唐代帝陵除昭宗李晔陵和哀帝李祝陵分别在河南渑池和山东菏泽外,其余18座陵墓集中分布在陕西省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6县,东西绵延100余公里。除乾陵外,其余各陵均被盗掘。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乾2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附表)
  
  陵墓规模和调查  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昭陵和贞陵周围一百二十里;乾陵周围八十里;泰陵周围七十六里;定、桥、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简、靖等13陵周围四十里;献陵周围二十里。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曾对18陵进行整修,树立题碑。1953年开始,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多次进行调查,重点勘查了献陵、昭陵、乾陵、桥陵和建陵。  陵园布局  唐代陵园的平面布局,自乾陵开始形成定制。墓室在山南的半腰处,高踞陵园北部,为全陵主体建筑,四周筑围墙,为内城墙,四面有门。其外设外城墙,南面有3道门,石刻群(石狮、王宾像、碑石、石人、石马、鸵鸟和华表)置于由南而北的第二、三道门之间。第一道门外分布着皇族和文武大臣的陪葬墓。内城南门内修筑献殿,昭陵献殿遗址曾出土屋脊上的鸱吻。此外,昭陵因山南地形险阻,在陵北玄武门内修筑1座祭坛,是举行大典的场所,为唐18陵中所仅有。
  
  献陵封土堆高21米,东西宽150米,南北长120米,系用土夯筑。桥陵陵园包括整个凤凰山,南墙长2871米,西墙长2836米,北墙东至2433米处为沟壑所断,东墙长2303米。整个平面呈规矩的带把的刀形,方向 2度,面积约852.7万平方米。建陵的内城东墙长1524米,北墙长879米,西墙长1373米,南墙长1050米,陵园面积15万多平方米。
  
  建筑遗迹  各陵的西南面发现有建筑遗迹,文献称之为"陵下宫"(俗称皇城)。可能是当时守陵官员和宫人居住的地方。昭陵的下宫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237米,南北长234米,周围墙基厚约3.5米,地面上保存大型柱础多块。建陵的下宫遗址有南北长30米的砖瓦片堆积层,砖瓦的形制与陵园各角楼及献殿遗址的相同。
  
  陵墓石刻  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献、昭二陵为唐初所建,制度未定,石刻题材与乾陵以后的16陵迥然不同,献陵的四门各有一对石虎,内城南门之南有石犀和石华表各一对。昭陵由于山南地形险阻,石刻群均集中在陵北山后的司马门内,有唐高宗永徽年间所立的14尊"蕃酋"像,在东西两庑还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见彩图)。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①狮子;②石人石马和马伕;③翼兽和北门六马;④"蕃酋"像;⑤华表;⑥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唐18陵石刻大致可分为4期:①初唐时期,献、昭陵石刻群组合尚无定制,献陵使用石虎守陵,石刻风格雄健有力,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格。②盛唐时期,包括乾、定、桥3陵,石刻群组合制度化,石刻群气魄雄伟。③中唐以后,包括泰、建、元、崇、丰、景、光、庄等8陵,石人中出现相对而立的文臣和拄剑武将,石马矮小,石刻制作粗疏、体态无力、线条松散,说明安史乱后,唐王朝政治、经济由盛转衰。④晚唐时期的章、端、贞、简、靖5陵,石刻体态瘦小,神情萎靡不振,反映了唐王朝政治、经济窘困,已濒临灭亡。在勘查中曾发现石匠的题名,如献陵的石犀上有"武德拾年九月十一日石匠小汤二记",乾陵隧道上的填石中有石匠的人名"焦才"、"常黄"、"常惠"等。唐陵现存的碑石,计献陵2座、昭陵41座、乾陵2座、桥陵5座、泰陵1座,是研究唐代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陪葬墓  陪葬是唐代皇室埋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帝王给予皇室人物和文武大臣的一种特殊的优遇和荣誉,也是用以笼络人心,巩固政权的一种手段。贞观二十年(646)又进一步规定了父祖陪陵,子孙从葬的制度。在18陵的范围内,陵园区和陪葬墓有严密的区划。各陵陪葬墓的数目,文献记载与实地调查结果多不符合。要弄清其准确数字,还有待于考古发掘工作。陪葬墓的外形,主要有3种:①封土堆呈覆斗形,四周有围墙,南门有1对土阙,阙南立石刻,一般为皇室人物的墓葬,如昭陵的常乐公主墓、城阳公主墓,乾陵的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②圆锥形墓。多为文武大臣,少数为皇族,这种类型数量最多。③象山形墓。仿照汉茂陵卫青、霍去病墓的形制修筑,昭陵的李靖墓起冢象征铁山、积石山,李墓起冢象征阴山、铁山、乌德犍山。此外,还有一些墓较特殊,如昭陵的新城公主墓和魏徵墓,分别葬于九嵕山梁的东西两侧,依山为墓,墓前有土阙和石碑;献、定、桥、庄4陵各有1座,崇陵有5座2冢相连的并蒂形陪葬墓;昭陵的高士廉墓等则无封土堆。
  
  
  

参考书目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贺梓城:"关中唐十八陵"调查记,《文物资料丛刊》1980年3期。
   昭陵文物管理所:昭陵陪葬墓调查记,《文物》1977年10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乾陵勘查记,《文物》1960年4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桥陵探测简报,《文物》1966年1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