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周易原旨》
1)  Zhouyi Yuanzhi
《周易原旨》
2)  the principle of reading Zhouyi
读易大旨
3)  purports of the Yi
易之本旨
4)  Yijing Yuanzhi
《易经渊旨》
1.
On the Same Thinking Mode of Yijing Yuanzhi and GUI You-guang's Thought——Simutaneously on the Authenticity of Yijing Yuanzhi
论《易经渊旨》与归有光思想的一致——兼论《易经渊旨》的真伪
5)  the simple principle in Chouying
周易简单性原则
1.
Even in ancient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rejected, the simple principle in Chouying still exerted widely influence such as world outlook in philosophy, methodology in politics and religion, understanding in morality, writing skill in literiture and art and history and so on.
即使在古代中国,主流意识对科技持排斥态度,周易简单性原则仍在哲学世界观、政治宗教方法论、伦理道德的简易性和文学艺术历史的创作中发生影响。
6)  Zhouyi and the Original Confucianism
周易与原始儒学
补充资料:《周易原旨》
      中国元代注释《易经》、《易传》,发挥易学、理学思想的著作。该书原与《易源奥义》 1卷、《系辞》2 卷统名《易体用》。蒙古族(一说色目人)哲学家保巴撰。约成书于至元十三年(1276)或稍前。全书原 6卷,《四库全书》将《系辞》2卷并入,遂成8卷。有内府藏本,《四库全书》本和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周易原旨》一书对魏代王弼,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和朱熹等诸家思想都有所吸收,经过加工改造,自成一家之言,融于《易经》、《易传》的注释之中。
  
  书中吸取宋代理学成果,改造发挥,形成作者自己的宇宙本体论思想。作者运用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太极动静观点,说明太极与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因;借鉴朱熹的"理一分殊"观点,表达太极与万物的关系。但对理一分殊的解释却与朱熹不同。作者不取一本而万殊、万殊而一本的说法,不用"月印万川"的比喻,而以"物而不物,于物易之"的思想说明太极与万物的转化关系。认为太极既是物又不是物,它与宇宙万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于太极转化万物的逻辑过程,书中认为,太极动静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经过"气变质成"的过程转化为器物,同时阴阳二气也就寓于器物之中。但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最终还要回复到太极。这样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就呈现出"循环无穷,自强不息"的状态。
  
  《周易原旨》提出了"言不尽意,以心会心"的观点,认为"言"既然不能表达"意",就只有通过主观的心去领悟客观的"心"──太极之理。这一思想,是对王弼"言不尽意"说的发挥。为解释实现"以心会心"的认识过程,作者又提出了"寂则能感,定则能应"的感应"心法"。认为"心以主静为本",绝去一切私欲,"心诚、贞正",一切事理就能被感知、被认识。所谓感应"心法",实际上是佛教禅宗"空寂之知"的翻版。作者企图借助感应"心法"调和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在认识论方面的矛盾,但却给自己的认识论观点涂上了更多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周易原旨》对易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也有较重要的发挥。书中指出,"物极必返,道穷必变"是"阴阳之义",是阴阳变化的实质,在一切事物中普遍存在,是自然的规律。事物发展变化所表现的过程和阶段性,也是受"物极必返"的规律"裁节"的。作者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表述事物发展过程,指出"一生二,二生万物"是"奇生耦",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二者可以相有而不可以相无,要其归则一而二,二而一"。书中还把"质"和"量"作为对立的哲学概念提了出来。所有这些,表明作者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但由于作者受唯心主义认识论体系的束缚,书中的辩证法的法则并不是作为具体事物本质的抽象,而是作为太极之理所固有的演化规律提出来的。
  
  《周易原旨》中还反映出忠君济民的政治思想。认为臣忠君应 "致身"、"竭力"。君当施 "仁",有"信",行"正","上以风化下","君正莫不正"。主张治理百姓要教化与刑法并用,以教化为主;教化以治心为本。还提出治政要有节,"法不可甚,用不可侈,赋不可苛"。强调"事天之道,济民为先"。这反映了作者的重民思想,其目的还是为了巩固旧的统治,在哲学上没有脱出唯心史观的范围。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