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原始美术
1)  Chinese primeval arts
中国原始美术
2)  primitive arts and crafts of China
中国原始工艺美术
3)  primitive fine arts
原始美术
4)  area south of Yellow River arts
中原美术
5)  Chinese art
中国美术
1.
The Art Communication between Sassanian Persia and China——The element of Zoroastrianism in Chinese art;
萨珊波斯与中国美术交流——中国美术中的琐罗亚斯德教因素
2.
The health-oriented Daoism and influences upon the Chinese art
道家贵生思想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6)  Chinese fine arts
中国美术
1.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fine arts are formed in prolonged period of time.
 中国美术的审美特色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它是和中国人的哲学观紧密相连的。
2.
The tendency of globalization is a topical subject at present and Chinese fine arts can hardly be withdrawn from its influence.
凸显在世界方方面面的全球化倾向是时下的热门话题 ,中国美术自然也不能回避其影响。
3.
It is the impetus of ideas that has broken through the previous boundaries of values and culture to progress the rad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ne arts.
正是思想的动力,不断突破和穿越了原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重围,从而推进了这30年间中国美术的剧烈运动。
补充资料:中国原始工艺美术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80多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劳动使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促使了自身各种机能的发展和提高,为人类从事艺术活动提供了物质的和生理的基础,即劳动产生艺术。原始工艺美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紧密结合,艺术性服从于实用性。中国原始工艺美术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石器  将便于手持的石块加工出刃或尖等形状,作为生产工具使用。因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其中有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石刀、石镰、石凿、石矛、石镞、石球、石磨盘、石磨棒等器具。石器的制作程序,最初先以一石块击打另一石块,稍做加工,即可使用;再发展为对所击断面做进一步加工处理,使其整齐,以符合所需形状的要求;后又用琢制和磨制加工的方法,对整个石器全面加工,使石器刃部规整、锋利、平齐,又使表面光滑、平整,富于美观。有的石器还进行钻孔,以利于装柄使用,或便于携带。石器因加工制作方法的不同及使用次序的先后,又有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分,前者是用打制方法制成的较为粗糙的石器,中者是打制兼个别磨制,后者是指在打制基础上再经磨制加工而成的石器;在使用时间上,旧石器时代远远超过了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原始社会的石器遗存非常丰富,其出土发现已遍及全国各地。它的发展一般可分为 3个时期:①早期,以距今 180万年前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以及陕西蓝田人和北京人的石器为代表。石器无定型,仅用一块石头敲击另一块石头,略微加工后即可使用,有时直接使用现成的天然石块;至北京人晚期,石器加工的成分已明显增加,有的甚至打出较锋利的薄刃,或打成圆球状及其他砍砸器。②中期,以山西丁村人的石器为代表。石器多用黑角页岩制成,加工比早期精细,出现了多种打制方法,石器形状较大,种类较多,已趋定型。③晚期,以内蒙古河套人和北京山顶洞人的石器为代表。石器加工更为精细,表面光滑整洁,造型比例适度,种类繁多,出现了定型的石器。另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的遗址中也出土有大批用途不同,种类繁多,表面加工光洁精巧的石器。
  
  
   
  
  陶器  中国原始陶器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其陶器制作,一般要用已淘出杂质的粘土,做成泥陶坯,后用火烧制。如用高温烧制,则事先需掺入适量的砂子,以防爆裂。制坯方法有:在编织的容器外表上涂泥、捏制、盘筑泥条、轮制等;坯胎的表面加工分压磨、涂陶衣、彩绘、压印、堆贴、刻画等。先后出现的种类有灰陶、红陶、彩陶、黑陶、印纹陶、白陶等(见中国陶器)。
  
  编织  用各种植物的枝、干、茎、叶、皮等作材料,编织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器,在原始社会后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有上百件苇席残片,竖经横纬,垂直交叉,相互错开,编织成人字纹,纹理清楚,紧密适度,规整均匀。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遗址,发掘出200多件竹编,有篓、篮、簸箕、谷箩、竹席及捕鱼、养蚕和农业生产用具。材料多用加工过的竹篾,纹样有一经一纬的人字纹、双经纬的人字纹、梅花纹、菱形花格纹、疏经密纬的十字纹等,既实用又美观,编织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另外,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也均发现有各种编织品的印痕、纹样等。
  
  
  
   
  
  染织  中国染织工艺萌芽于原始社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掌握了染织技术。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曾发现过磨制精致的骨针,说明当时人们已能将兽皮、树叶等缝制成简单的服装。河姆渡遗址中出土有用苘麻捻成的二股线及纺车、纺机零件等。江苏省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有双股经线织的布,布纹较平整均匀。钱山漾遗址,发现过丝织品残片,织工较精。在各地的仰韶文化遗址中,也普遍发现了骨针、骨锥、陶纺轮、石纺轮等纺织用的工具,标志着此一时期纺织工艺的进步。同时还在陶器上发现有布纹的印痕,有的密度为10根/厘米,应为麻织品。另外,陕西省华县出土有朱红色的麻布残片,证明此时已对织物进行染色。新疆罗布泊遗址和哈密五堡遗址,曾出土过用色线织成的条纹毛织品。至龙山文化时期已发明了织布的骨梭,使生产效率和织物经纬的密度、牢度大为提高,同时也使织物的纹样丰富多变。
  
  骨、牙、玉等雕刻  骨器出现较早,北京周口店遗址中曾出土有经过加工的骨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掘出有磨制的骨针、骨凿、骨楔和鹿角棒等器具,其中骨针圆而细长,光滑锋利;鹿角棒表面光洁,有明显的刻画纹痕。另外,在该遗址还发现有在光滑的鸟骨上刻画的长短不一的线痕。北京市门头沟出土过用牛肋骨制成的骨镯,显然是用于装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纹骨匕,系以双鸟异首同身组成两组图案,骨匕两端用平行线和点线构成了富有节奏感的几何纹装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装饰画面。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发现有用骨头做的笄和坠,制作精巧,其中骨笄的上端还透雕出几何形纹饰。
  
  
  
  
  
  用动物的牙齿制作富于装饰意味的物品或生活用具,至迟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山顶洞人遗址中发掘出在兽齿根部钻孔,用皮条串连起来,戴在项颈或披挂身上的装饰品。河姆渡遗址发现过一件外壁刻有蚕纹的象牙质的小盅。大汶口遗址曾出土过两件象牙梳,系用象牙皮制成,梳呈长方形,长16.7厘米,除梳齿外,顶端还刻有 4个开口和3个圆孔,梳身刻有8字形的镂空线纹饰,内填T形纹样,两边各开3孔,上边刻2孔,装饰较为复杂。另外,该遗址还出土有象牙筒、象牙琮等,前者有的周身透雕出花瓣形纹样,或刻画平行弦纹。
  
  玉雕工艺是在石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顶洞人遗址曾出土有大小一致的白色小石珠、黄绿色卵圆扁平穿孔的砾石和贝壳等,可能用于装饰。在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用玉或玛瑙等材料制成的玦、璜、璧、管、珠等装饰品,有的表面上刻有动物或几何图形的纹样。江苏省南京市阴阳营遗址出土的各种玉器达300件,可见此项工艺的发展规模之大。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白玉猪龙、松石鸟、玉龟等玉雕,以镂雕和线刻为主,形象夸张、生动。浙江余杭县大反山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出的神像玉冠状饰、兽面纹玉冠状饰、玉璜、三叉形玉饰等,采用透雕、或阴线细刻或剔地凸起加阴线细刻的技法,雕出神像、兽面及其他纹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