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
1)  China' s Cultural Heritage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
2)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heritage preservation
中国古代遗产保护
3)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中国古代文化
1.
As a kind of "aesthetic methodology","views of color as a whole" have been pursued by Chinese people in their rational thoughts,and have created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of esthetic features.
作为"审美方法论"的"大色彩观"一直都"参与"着中国人的理性思维,共同"营造"着具有审美特质的中国古代文化。
2.
The forming and developing 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and ancient Greek culture has received deep affection from ecological status.
中国古代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生态状况影响。
3.
The implication of colors in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is very complicated.
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的含义很复杂,它是人的感性和主观观念的体现,其意义远远超过颜色自身的物理属性。
4)  legal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法文化
1.
Correspondently, the classical Chinese legal culture, either from the viewpoint of its connotation or from its fountainhead, takes on a distinctive tradi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legal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法文化从内涵至源流都打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烙印,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法文化传统。
5)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中国古代文化
6)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of culture
中国古代文化史
补充资料:中国古代的文物保护
      中国古代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收藏及管理源于王室宗庙、府库,与官府档案的产生有密切联系。目前夏代的王室、宗庙、府库尚未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但商代王室存储的档案已经在殷墟发现。1936年在殷墟发现的YH127 坑,即是商王室储藏王室占卜档案的地穴,出土1.7万片甲骨,反映了当时对王室档案的保护和管理。据文献记载,商周时期的贵族宗庙是祖先形貌之所在,为祭祀祖先之所。始祖之庙曰太庙,高祖以下之庙为小庙。《尚书·咸有一德》:"七世之庙,可以观德。"疏:"有德之王,则列为祖宗,虽七庙亲尽,而其庙不毁,故于七庙之外,可以观德矣。"《诗·思齐》:"雍雍在宫,肃肃在庙。"可见尊重先人宗庙虽是用以观德,却起到了保护宗庙建筑的作用。商周王室宗庙中保存的礼器有当时或前代的青铜礼器、玉器等物。西周前期的《尚书·顾命》记载:周康王即位时,曾陈列宝器,有武王诛纣的赤刀及胤之舞衣,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等,都是前世的遗物。据《周礼》记载,这类珍贵物品系由专设的职官玉府、大府所掌管。
  
  西汉初期刘邦创建天禄、石渠二阁,以藏所得秦代图籍。武帝刘彻,创制秘阁,广聚图书。汉代对出土文物非常重视,武帝元狩六年(前117)于汾水上得宝鼎,次年 (前116)改元为元鼎元年,以纪祥瑞。《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藏有古铜器,被鉴定为齐桓公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写成了一部最古的字书《说文解字》,书中根据出土鼎彝的铭文,作了关于文字演变的研究。
  
  汉代为历史人物所作图像,如皇帝的御容,勋臣、名相的画像等,均保藏于未央宫麒麟阁。东汉明帝建云台,唐太宗建凌烟阁,都是保存功臣画像的处所。
  
  汉代的碑碣石刻,在南北朝时得到了保护和管理,东汉熹平石经与魏正始石经, 于东魏武定四年、周大象元年、隋开皇六年多次迁移保存,虽经战乱残损,但至唐初,仍有魏征加以收集。
  
  山陵之称,起于秦汉。汉代制度:天子即位即开始修陵,"供以贡赋,岁三之一。"并徙民置邑,加以守护。盗发陵墓,法所不容。《三辅旧事》载:"汉诸陵皆属太常,不属郡县,其入盗栢者,弃市。"《淮南子·氾论训》:"《天下县官法》曰:'发墓者诛'。"《唐律》发冢以贼盗论处。历代对古代陵墓都有严禁樵採的命令,加以保护。
  
  《隋书·经籍志》记晋代挚虞据《禹贡》、《周官》作《幾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具悉。"北魏郦道元据东汉桑钦《水经》 著《水经注》,《水经》只举水道经过郡县都会名称。《水经注》兼记故城遗址现状,并附以按语、考证,对河道经过的大小地名,名胜古迹,记载尤详。这些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古代遗址和墓葬的历史价值,对古遗址、古墓葬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隋朝建立之初,朝廷便着手收集书画。灭陈时,接收陈的书画 800余卷。迁都洛阳以后,炀帝在观文殿后建妙楷台和宝迹台,以收藏法书名画。二台下有高基,利于通风防潮。唐朝建立后,陆续收集隋两都书画。贞观六年 (632) 唐太宗下令整理御府钟繇、王羲之等法书,得1510卷。当时内府所藏法书名画多重加装裱,令起居郎褚遂良、校书郎王知敬监领装褫,并进行鉴识。内府书画的鉴定,则由虞世南、褚遂良任之。当时对王羲之的真迹还进行了摹写,赐予皇太子、诸王与近臣。其后,高宗、武则天、玄宗几朝,对书画收集已不及贞观之盛。但武后时张易之奏修内府所藏书画,虽以所摹的复本换去不少真迹,而对年代久远、残损严重的书画重加装裱,亦起到了保护作用。至于距当时时间较近的文物,亦受到公私各家的保护和重视。穆宗时韦端符有《李卫公故物记》,记载了长庆三年 (823)冬在三原县见到妥善保存的唐初名将李靖遗物,有胄、玉带、素锦袍、绫袄、靴、袴、象笏、佩笔、火镜、大觽、小觽、算囊、椰杯等物。
  
  唐代对古代石刻也作过一些保护,著名的石鼓文即于唐代初年出土。贞元年间,郑余庆曾将其移至凤翔夫子庙保存。
  
  唐代私家收藏盛于玄宗以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一书中反映了当时书画收藏、研究水平。张嘉贞是著名书画家张彦远的曾孙,其子张延赏、孙张弘靖,世代收藏书画。李勉与张嘉贞为友,其子李缵、李约均与张家为世好,书画奇珍,收藏甚富。李泌家富藏书,插架三万余轴。
  
  南唐后主李煜的内府收藏多来自前代内府,而以书画为最多。所藏书画多押"建业文房之印"、"内殿图书"、"内合同印"等印。
  
  五代的私人鉴藏家以后梁驸马都尉赵嵒和将军刘彦齐为最著名。赵嵒收藏法书名画5000余卷。刘彦齐鉴别书画眼力甚高,并善于复制名迹,他借阅来的书画,往往手自传摹,为世间增一副本。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搜求、研究文物的最盛时期。士大夫家藏三代、秦、汉遗物多献于朝廷。徽宗宣和年间,皇室收藏累数至万,分别庋藏在崇政殿、宣和殿,以后又建保和殿,并在其左右分建稽古阁、博古阁,以储古玉、印玺、诸彝器、礼器、法书、图画。当时编纂的《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分类著录了当时内府所藏书画精品。现在仍可见到的"宣和装"书画,是当时精心保护书画的例证。南宋时期宫廷中收藏的名画亦甚富,曾设置秘阁,将古今法书名画装入珠漆匣中,每幅皆以鸾鹊绫裱,象牙轴为饰。《宋中兴馆阁储藏图画记》一书即反映了当时的官方收藏情况。米芾是徽宗时书画学博士,与子友仁鉴定宫中所藏法书、名画、金石、杂器,博学多识,为后世所称道。
  
  宋代皇室以外,士大夫亦竞相收藏书画文物。欧阳修、李伯时、赵明诚都是当时著名的收藏家。欧阳修收藏历代金石拓本1000多种,撰《集古录》。李伯时收藏三代彝器,由吕大临收入《考古图》中。赵明诚与妻李清照收藏金石书画甚富,以所藏商周彝器及汉唐石刻拓本2000余种撰《金石录》,为宋代私家收藏金石名著之一。米芾所藏书画既多且精,因其中有晋人名迹而号书斋为"宝晋斋"。所著《书史》、《画史》二书,对书画的收藏、装裱、防虫等均有详细论述。
  
  金灭北宋时,将北宋内府所藏据为己有。金明昌时,装潢内府所藏书画,前后以花绫隔水,尾纸用高丽笺,保护更加考究。
  
  元初接收南宋及金内府中的收藏,将南宋收藏的书画北运至大都,并将大都库房中的书画一起用站车搬运至秘书监统一收藏,由专人进行修复与装裱,而且"依时正官监视,仔细点检曝晒,不致虫伤,浥变损坏"。并于宫廷中设典瑞院,收藏鼎、彝、古器、书画。元文宗天历年间内府收藏最盛,在秘书监外又设奎章阁,特授柯九思为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凡内府所藏古器物、法书、名画,均由柯九思鉴定。元顺帝时沿袭奎章阁旧制而设宣文阁。奎章阁藏品除部分赐予近臣外,大部分归宣文阁。当时私家如赵孟頫、大长公主祥哥剌吉等,都是著名的收藏家。
  
  明代宫廷收藏接收了元内府的大部分书画,但规模不如前代。而王府勋贵颇多收储。晋府朱??子孙世有收藏, 其十世孙朱求佳于崇祯年间被执, 藏品始告散尽。民间收藏之风,始于明代中期,如严嵩、韩逢禧、项元汴、董其昌等,有的竭尽家财,有的豪夺巧取,以收集古代书画、彝器。明初曹昭撰《格古要论》十二卷,列古琴、古墨迹、古碑法帖、古画、珍宝、古铜、古砚、异石、古窑器、古漆器、古锦、异木、竹、文房、诰敕题跋、杂考十六论,尤以瓷器中的宋元瓷及明朝官窑制品为收藏家所珍视。明代中期以来,由于国库空虚,往往以书画作价当俸,致使宫廷旧藏,大量流入私家之手。
  
  宋代以来,对于古代石刻的搜集保护日益为人们重视。西安碑林的建立即为一例。北宋元祐二年(1087)为保存唐开成石经及石台孝经而始创基础,历金、元、明各代收集逐步扩大。清初又重加修建,设殿廊以保护碑石,并正式称为"碑林"。
  
  宋元至明清时期,随着金石、地理等学科的发展,各种方志和地理著作中,都对历代古遗址和古墓葬以及金石遗物作了详细的记载,大部分方志中,专门编写了《古迹卷》、《金石卷》等,对历代遗迹的所在和保存情况加以介绍。这时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著录古遗址、古遗物的著作,如《天下碑目》、《两京城坊考》等。
  
  清代皇室收藏极丰,由于康熙、乾隆两朝的重视,历代珍品无不囊括府库。宫廷任用专人为内府鉴定书画,如康熙时的王原祁、雍正时的谢淞洲等。乾隆时期,宫廷所储分贮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宁寿宫、御书房及圆明园、奉天行宫、热河行宫等处。所藏彝器编有《西清古鉴》、《西清续鉴》、《宁寿鉴古》诸书;书画编有《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诸书;钱币编有《钱录》等。
  
  清代由于金石考据学的发展,民间收藏文物之风颇盛,出现了一大批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早期的有孙承泽、梁清标、高士奇、卞永誉、宋犖、安岐等;后期的有毕沅、张廷济、吴式芬、陈介祺、李佐贤、吴大澂、端方等。收藏品自书画、石刻拓本、玺印、陶文、青铜器、玉器、货币、陶瓷、造像直至甲骨等。收藏较富者均以万件计。各家收藏独具特色,大多编有专书著录,对后世的研究、鉴赏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