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结集付印
1)  compile a collection of writings and send it to the press
结集付印
2)  for press, going to press
付印
3)  proof before printing
付印样
4)  final proof
付印清样
5)  date of printing
付印日期
6)  OK
可以付印
补充资料:结集
结集
    佛教名词。意为合诵或会诵。由佛教徒集会,对佛陀学
说进行合诵或会诵,经过讨论、甄别、审核,最后用文字确定下来,成为经典。这种集会称为集结。最初的佛教经典并无文字形式,全凭口诵心记,世代相传,因而统一经典,维护僧伽思想和实践上的同一性便成为至关重大的事情。佛陀本人在世时,僧团内已有异端,但他的权威性尚足以维护团结。佛陀逝世之后,结集便成为必不可少的活动。早期佛教有3次或4次重大结集活动。
   第一次结集在佛灭第一年的雨季。召集人为佛的弟子迦叶。当时在王舍城的七叶窟有500比丘聚会。会诵活动历时7个月。阿难诵出了经(或称法藏、修多罗),优婆离诵出了律(戒律、毗尼藏)。此时的经,据说已有王部阿含的分类形式。
   第二次结集的召集人为耶舍。时间在佛灭后100年后。当时有700比丘会聚吠舍厘城,再次统一经典。来自摩偷罗的耶舍等上座认为东方跋耆国的比丘有诸多非法行为,如向施主索取财物,储存多余食物等。西方僧侣以上座比丘居多,在其强行通过“十非法事”决议之后,早期佛教遂开始分裂为上座(长老)及大众(多数)两部。有说反对此决议的人另行组织了万人结集,肯定十事的合法性。依据《异部宗轮论》,关于第二次结集导致的分派,缘于所谓“大天五事”引起的争论。所谓五事,即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意思是说,成了阿罗汉仍有不同的缺憾,并非完美得很,如仍有生理欲望,得他人帮助自己证知修行果位等。
   第三次结集的记录出自南传佛教史料。据说在阿育王时代的华氏城。召集人为目犍连子帝须。有1000比丘参加。据称此次结集再次整理经律论三藏,清除了掺杂进来的外道教义。这次结集产生了《论事》一书,记载了当时的争论所在。但北传佛教史料并未反映这次结集活动。
   第四次结集发生在迦腻色迦王时代的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发起人为胁尊者,主持者是世友。500比丘集会的结果,是对三藏经典重加释义,各有30万颂。汉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便是论藏的释颂文字。但一般认为,这是佛教说一切有部的部派结集活动。此后佛教当有多次结集,如南传佛教晚至本世纪50年代,还在缅甸仰光举行了第六次结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