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金朝文化政策研究
1)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Policy of the Jin Dynasty
金朝文化政策研究
2)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Policy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南朝文化政策研究
3)  cultural policy research
文化政策研究
1.
Starting with the American "Culture War",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questions and approaches being undertaken by those working in this the arts and cultural policy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system, and provides a discipline-based discussion of "State Support for the Arts", which is new topic in the.
文化政策研究,作为一个新锐的学科领域,存在于错综交迭的学术语境和学术论述中,提出了不同类型的议题疑问,献纳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与技能。
4)  the cultural studies of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南北朝文化研究
5)  The Qing Dynasty Filial Piety Culture
清朝孝文化研究
6)  Currency Policy Study in Ming Dynasty
明朝货币政策研究
补充资料:南朝文
      指宋、齐、梁、陈四朝的文。这一时期的文,除一部分论议奏疏之外,几乎都是语句偶俪、声调铿锵的骈文。
  
  对偶是汉语文学特有的修辞方法。东汉以来,文章开始骈偶化,"往往以单行之语,运排偶之词,而奇偶相生,致文体迥殊于西汉。建安之世,七子继兴,偶有撰著,悉以排偶易单行,即非有韵之文,亦用偶文之体"(刘师培《论文杂记》)。骈偶文体,经过西晋至南朝,特别是齐永明以后,已完全定型成熟。成熟的标志是:①隶事用典更加繁富复杂。钟嵘在《诗品序》中评论当时文坛上的风气说:任昉、王融,"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当时文人聚会时常常竞相隶事以争胜负。文学作品中"缉事比类,非对不发","全借古语,用申今情"(《南齐书·文学传论》)。这种风气,在骈文中尤甚于诗歌,隶事的形式也更为多样。许多作家用事工巧灵活,远远超过了前代的作家。②自觉追求声律的和谐。沈约、王融等在齐永明年间始创的声律论,适用于五言诗,也适用于骈文。所谓"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谢灵运传论》),本来是从语音现象中总结出的规律,以期使文学语言具有音乐性。作家把它自觉运用于骈文的写作,可以调节作品的音调,使轻重短长、高下疾徐能够协调变化。③句式愈趋齐整。《文心雕龙·章句》:"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四、六言句匀称自然,宜于诵读。南朝骈文到了中后期,已大多以四、六言句为主,而在组织上时加变化,间或参以三、五、杂言,使全文规整中有错综,疏朗而不板滞。
  
  南朝骈文常常被唐代以来的评论家视为文风卑弱的标本。卑弱指内容空虚和风格轻绮。造成卑弱的原因是作家缺乏深厚的生活感受和直面现实政治的勇气,而不能单纯归之于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南朝骈文中的优秀作品,无论叙事、抒情或者议论,都能把裁对隶事、选声调色这些技巧运用自如,使内容和形式的结合臻于完美。但是由于当时的文几乎全部骈偶化,而文的应用范围又极为宽广,从政府文告到私人函件,莫不骈四俪六、抽黄对白,多数情况下,有关形式的各种要求反而变成桎梏。流弊所及,难免文饰苍白,甚至语意复沓肤泛,语句破碎不通,招来后人许多理所应当的指责。
  
  南朝骈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鲍照、江淹、刘峻、徐陵。沈约、任昉,名声很大而实际成就稍逊。一般说来,诰敕、奏疏这一类应用文字,虽不乏文士的精心结撰,可以看到技巧和学问,但终究很难视为文学。只有在抒发性情、骋驰议论以及描摹物态的那些文章中才多有佳言妙境。刘宋元嘉时代,文章虽多骈句,但通篇格局仍近于晋文。颜延之的《庭诰》,语言质朴,大约是无意求工,只是按照当时的习惯作文,所以用偶句而少雕琢。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是南朝最早描写山水风景的名篇,颇饶古朴的风韵,却能"烟云变灭,尽态极妍"(许梿《六朝文絜笺注》)句法则以四言为主,较少变化。《石帆铭》、《瓜步山楬文》是同类性质的作品,前者奇崛弘丽,后者在摹山范水之中寄托了作者人地寒微的愤慨。齐梁以来,对形式的讲求更加严格。写景佳作有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均《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都是简洁精致的小品。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喻之以理,动之以情,也是传诵的名篇。江淹的《诣建平王上书》、《报袁叔明书》、《与交友论隐书》等篇,骈俪之中间以单行散语,不事秾艳,气格高出时辈。刘峻的《辨命论》和《广绝交论》,是以骈体作议论的典范。《广绝交论》列举五交三衅,虽为任昉身后而发,而笔锋所及,已扩大到当时社会上一切势利现象。另外,别成一体、嬉笑怒骂的俳谐之文,有孔稚珪的《北山移文》、沈约的《修竹弹甘蕉文》、袁淑的《驴山公九锡文》等。徐陵是南朝最后一位骈文大家,《玉台新咏序》体现了骈文五色相宣、八音迭奏的特色,素为后世所称道;《与齐尚书仆射杨遵彦书》,感情真挚,隶事工而论事畅,可推为集中压卷之文。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