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北朝乐府研究
1)  The Study on Yuefu Poem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北朝乐府研究
2)  Beichɑo yuefu
北朝乐府
3)  Yuefu poetry of south-north dynasties
南北朝乐府诗
1.
About the study of Yuefu poetry of south-north dynasties,many researchers introduce and example,but the basic researchers about explaining meanings of poetry,sentence and terms are very few.
对南北朝乐府诗的研究,作概论例说的多,作全面的诗意、句意、词语诠释的基础研究者少。
4)  the Script about the Study of North Dynasty
北朝史研究
5)  On Guchui Music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南朝鼓吹乐研究
6)  the literature in the Northern Dynasty
北朝文学研究
1.
A exposition of the study on the literature in the Northern Dynasty in 20th century;
20世纪北朝文学研究综论
补充资料:北朝乐府
      一般指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载的"梁鼓角横吹曲"。这些乐曲有的是十六国时代的产物,如《企喻歌》、《琅琊王歌辞》等。有的则产生于北魏后期,如《高阳王乐人歌》(高阳王元雍,孝文帝元宏之弟),风格比较豪放,虽出于乐工之手,而带有较浓厚的民歌色彩。
  
  北魏宫廷和贵族邸宅中所用乐歌,原先有不少是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歌曲。据《新唐书·乐志》载,北魏音乐中的"北歌"有鲜卑、吐谷浑和部落稽三族的歌谣。《隋书·经籍志》所载《国语真歌》10卷、《国语御歌》11卷,大抵是鲜卑歌。但这些少数民族歌谣由于元宏推行汉化以及民族的融合,后人对歌辞不能理解,就逐渐散失了。
  
  现在所见的"梁鼓角横吹曲"的曲调虽出于少数民族,但其歌辞已经过南方汉人的翻译和润饰,有些已非本来面目。如《折杨柳歌辞》:"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中的"虏"字,显然是南朝乐官译为汉语时所改。还有一些歌的曲调虽起于北方,歌辞可能已经梁代乐官易为古诗或南朝人的作品。如《紫骝马歌辞》六曲,前二曲较质朴,似是北方民歌;后面"四曲",即从"十五从军征"以下,据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是古诗。历来的研究者大多认为此诗是东汉时代的产物。又如《黄淡思歌》的第三曲:"江外何郁拂,龙洲广州出。象牙作帆樯,绿丝作帏纤",不论从诗中所提到的名物以及诗本身的风格,都与南朝民歌相近。这首诗,也可能是梁代乐官用北方曲调谱唱的南方诗歌。在"梁鼓角横吹曲"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如《雍台》据《古今乐录》说是梁代胡吹旧曲,而今存的歌辞却是梁武帝萧衍和吴均所作。
  
  "梁鼓角横吹曲"中所保存的北朝民歌,其风格比南方的"吴声歌"、"西曲歌"质朴,反映的生活面也比南朝民歌广阔。南朝的民歌几乎全是情歌,而且偏于描写柔情。北方则因为战乱频繁,所以民歌往往能反映出人民在那个动乱时代的种种生活状况。如《企喻歌》写的是军容和尚武精神。但在连年战争中,许多人阵亡,也使人感到沮丧,发出了"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的悲叹。有的歌辞也写到了战争中的痛苦,如《隔谷歌》写被围的人"弓无弦,箭无栝,食粮乏尽若为活";另一首则写到当了俘虏"骨露力疲食不足"的苦楚。有些歌辞还写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幽州马客吟》写到了贫富不均的问题,断言"黄禾起赢马,有钱始作人",似是贫穷者的怒怨之词。《捉搦歌》写到了贫贱人民的苦难:"男儿千凶饱人手,老女不嫁只生口"。《琅琊王歌辞》说:"客行依主人,愿得主人强",反映了在战乱中一般百姓不得不托庇于"坞堡"之主的社会现实。
  
  北朝民歌中也有情歌,但由于经济生活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这些情歌显得粗放和坦率,与南方民歌的秾艳柔靡大不相同。如《地驱歌乐辞》:"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捉搦歌》的"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可能是由于少数民族不象汉族受封建礼教束缚,所以能无顾忌地说出内心的话,有些诗句非常真率,如《地驱歌乐辞》中的"老女不嫁,蹋地唤天",《折杨柳枝歌》中的"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在汉族作品中很难找到类似的例子。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北魏乐府中的"北歌"中还有《白净皇太子》等曲。这些歌原本都是"燕魏之际鲜卑歌",其中多"可汗"之辞,用少数民族语言歌唱,歌辞不易解。但梁代乐府的"胡吹"中也有《大白净皇太子》、《小白净皇太子》等,音调与"北歌"不同。那些"北歌"至唐尚有存者,后来因汉人不懂鲜卑语,就都亡佚了。
  
  著名的叙事诗《木兰诗》,历来也认为是"梁鼓角横吹曲"中的一首。此诗两次提到"可汗",和"燕魏之际鲜卑歌"有些类似。多数研究者认为此诗产生于北魏,但诗中有一些辞语和某些诗句的风格,又和唐人作品相近。可能它原是一首鲜卑语的民歌,后来经南方人翻译和加工,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因为梁陈时南朝宫廷中也演奏北方乐曲。《隋书·音乐志》载陈后主"尤重声乐,遣宫女习北方箫鼓,谓之《代北》,酒酣则奏之。"
  
  北朝民歌也有一些没有收入"梁鼓角横吹曲"。其中较著名的如《魏书·李安世传》所载的《李波小妹歌》,可能是一首北方汉族的歌谣,它反映了当时居于北方的汉族在不断的战争中也养成了尚武的风气。又如北齐政权的创建者高欢曾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此歌今见《乐府诗集》卷八十六,它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此诗很少雕饰,雄浑天然。金代诗人元好问评此诗云:"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确实道出了此诗的佳处(见《敕勒歌》)。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